让志愿服务无“后顾之忧”

10.06.2020  03:31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志愿者代表、70岁的回族老党员王兰花告诉总书记,他们2005年成立志愿者服务队,从最初的7名成员发展到现在6万多名,越来越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他说,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各族群众要一起努力,志愿者要充分发挥作用,谢谢你们的努力和贡献。(2020年6月9日 新华社)

  什么是志愿精神呢?“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志愿精神的本质。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用实际行动接续传递建功新时代的志愿精神。志愿服务既成为了社会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也蕴含着丰富资源,拥有了更广阔的舞台。然而,对普通市民群众而言,做志愿者是一场快乐与困惑并存的奔跑,有时仅凭一腔热情未必能达到想要的结果。更何况大多的志愿服务是零报酬,如果不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或一种精神追求,是很容易产生懈怠或厌倦的情绪。

  基于当前,志愿服务仍缺乏公众认知、法律保障缺位、服务经费保障、技能培训不健全等诸多问题,社会上不时有针对志愿者指责的声音,志愿服务也面临一些尴尬局面,“学雷锋活动3月来4月走”;“交通志愿者站在马路边,一动不动,纯粹做做样子……”承认,这暴露出我们志愿服务现阶段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不解决好,容易让当前及今后的志愿服务严重受阻。

  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城市文明进步中,志愿服务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法保障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是基于可持续性发展下的志愿服务的必经之路。必须明确一点,志愿服务不是志愿者单方面的“施与”,而是一个可以使他们获得提升、满足他们社交需求的综合性机制。志愿服务是一项从“”开始的公益行动,加上努力和爱心,才能促使更多志愿者在奉献的道路上,收获满满的正能量。因此,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志愿服务事业,建立健全志愿者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激发志愿服务的社会参与热情。

  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应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公共服务机构等根据自身能力和实际情况为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提供优待。可以是建立线下爱心驿站,提供实质的物资支持,也可以完善志愿服务领域信用激励机制,为良好志愿服务记录或者受到表彰、奖励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依法给予信用激励。

  反向促进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者心里掀起一股又一股的暖流,尽可能地关爱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看似平凡无奇的志愿服务小举动,实质上彰显的是文明城市的大风尚。

  (鼓楼文明办报送 作者:望舒)

用志愿服务构建更多守望相互的力量
  一条“学雷锋”服务街区,一所“爱心超市”,文明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