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德医风成医者的“通行证”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大幅扩大麻醉、儿科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将医德医风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9月24日《中国新闻网》)
实际上,无论是儿科部分科室医生严重短缺的状况,或是“药物创新”“疫苗攻关”,或是中医药话题,或是医德医风建设,近年来都备受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医德医风,不仅应该成“必修课”,更应成为医者的“通行证”。
将医德医风的建设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时,明确了要强化医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加强医学伦理、科研诚信教育,发挥课程思政作用,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此外,要将医德医风、法律法规、急诊和重症抢救、感染和自我防护,以及传染病防控、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知识与技能作为医务人员必修课,以及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价中,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强调临床实践等业务工作能力,破除唯论文倾向,这些都是题中之义,也是人们期待的。
众所周知,医学作为一种特殊职业,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类。医者担负着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使命,关系到人的健康利益和生命,而人的健康和生命又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因此,医者在职业活动中,不仅在医疗技术上要逐渐达到精良,而且面对一个个的患者还需要有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学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光荣使命,让人放心,受人爱戴。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医德医风出现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因受利益驱动,医德出现失衡者有之;比如因价值背向,医德失去规范者有之;比如因为效益碰撞,医德失调者有之。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医学高技术迅速发展,过去医学未曾涉及的领域,而今成了医者活动的舞台,可以操纵基因、精子、卵子、受精卵、胚胎、人脑、人体和控制人的行为,当医德医风从不尽如人意到了逐渐沦丧,既影响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或向健康方向发展,更撕裂了医患之间起码的信任关系。
应对复杂多变的思想舆论局面,需要增强思想的力量;面对种种不正之风,需要增强人格的力量;面对种种利益诱惑,需要增强廉洁的力量;面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发展变化,需要增强组织的力量……所谓“打铁必须自身硬”,也只有医者本领过硬、医德医风过硬,才能真正打造起医疗队伍的“铁军”,为繁荣医疗事业提供力量支撑。(泉州市文明办 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