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司法获得感
07.01.2016 17:07
本文来源: 法院
司法工作摒弃“神秘主义”,牵住社会关注和群众关切的“牛鼻子”,目标直指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立案难”渐行渐远
2015年,立案登记制在全国法院落地。此举被称为解决“立案难”的关键。一时间,媒体热议。
而在福建,另一项立案领域的“自我革命”同样吸引眼球。
2015年9月21日,省高院副院长何鸣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全省法院将打破省内行政区划限制,对全省中级以及基层法院受理的第一审民商事、行政和申请执行案件,实行跨域立案服务。
据悉,这项具有前瞻性的立案改革,在全国尚属首次。
何鸣告诉记者,由于我省区域内山海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民营经济活跃,异地纠纷较多。许多人为了打官司,往往需要多次往返于异地法院,既费时费力费钱,也不利于矛盾纠纷就地化解。“跨域立案不突破法律关于案件管辖权的规定,当事人只要就近向其所在的法院或人民法庭提交立案申请,剩下的事情通过收件法院和受诉法院间加强协作,完成起诉材料的审核、推送和流转。这就叫‘让数据多跑步、当事人少跑腿’。”
永春县居民陈宏琼成为全省实施跨域立案制后的首个受益人。陈宏琼的案子起诉对象在厦门翔安区,原本按规定要到翔安法院立案,听说省高院在全省推广跨域立案,打官司可就近选择家门口法院立案,陈宏琼便想试试。永春法院将有关文书转化成电子文档通过专网传输给翔安法院,再经对方信息审核和回传,15分钟后,陈宏琼拿到盖有翔安区法院电子签章的受理案件通知书。不到半小时,完成全部办理流程。
这是跨域立案模式下呈现的新常态。全省各中、基层法院和人民法庭均开设专门的跨域立案服务窗口,并指定专人负责。
去年第三季度,全省法院通过跨域立案受理各类案件1102件。
行政诉讼告别“主客场”
行政案件,俗称“民告官”。长期以来,由于体制机制存在问题,行政审判面临诸多困难,突出表现在立案难、审理难、执行难,严重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设立跨行政管辖制度给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带来转机。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我省法院从2015年9月21日起,在全国率先开展管辖制度改革,成为全国首批推进此项改革的三个省份之一。
据省高院行政庭负责人介绍,改革的路线图是将全省除龙岩外8个设区市,各确定2-4个基层法院,集中管辖指定范围内原属其他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一审行政案件。而龙岩各基层的行政案件上提一级由龙岩中院集中管辖。“通过制度设计安排,使司法管辖区域和行政管理区域适当分离,从而打破行政案件‘主客场’模式,提升受诉审理法院和一线行政审判法官对不当干预的抵制能力。”
此举一推出,备受关注。管辖“新政”实施后的第五天,厦门市集美区法院受理了首起跨区“民告官”官司。原告杨某坦言:“异地审理,打消了我对本地法院与行政机关‘官官相护’的顾虑。”
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后,行政诉讼离开本行政区域,最大限度避免行政机关无法对行政案件的审理进行权力干预,群众对司法裁判信任度大幅增加。
司法公开成“新常态”
庭审是司法的重要一环,必须以当事人“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方式呈现。2015年,全省法院以开展“百万网友看庭审”为契机,常态化庭审直播1310场,网上、掌上看庭皆能做到触手可及。
不惧公开、欢迎“围观”,将司法过程、裁判结果,暴露在聚光灯下。
围绕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全省法院大力推动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和执行信息公开等三大平台和政务内网、法院专网、政务外网以及司法互联网等四网建设。
“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我们感到司法公开的脚步在明显加快。”福州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明告诉记者,几年前,要查询案件进展情况,“打半天电话找不到法官,他们不是在开庭,就是外出办案”。
如今,随着全省“12368”诉讼服务热线以及“两网两微”等公共咨询平台相继投用,这一难题已迎刃而解。
当事人只要拨打热线或登录相关平台,便可轻松查询诉讼指南、审判流程、庭审程序、文书样式等公共信息以及案件审判执行进展情况等。这背后,是全省数以千万计的海量司法数据在发力。
“司法过程中的每个节点,均被要求录入数据库,全程留痕。在确保当事人知情权、监督权的同时,实现司法过程可复制、可还原。”省高院信息化工作小组负责任人说。
执行走进“E”时代
2015年以来,行业不景气,仙游一家红木家具店负重前行。因无力履行一起到期欠款,仙游法院查扣了店主的部分红木家具。
如何为价值不菲的红木家具找到买家,成为一道难题。执行法官想到我省法院正在尝试的网络司法拍卖。
全省法院对查封扣押的执行标的试行网络拍卖,以此杜绝低估贱卖、串通压价、恶意竞买等现象。
网络上,这批红木家具一经展示,就吸引不少网友围观。经24次竞价,这批红木家具从8万元起拍,最终以20.3万元落槌。拍出这一价格,连被执行人也感到惊喜……
执行难,难在哪里?一位从事执行工作近20年的老法官告诉记者,查人找物难、财产变现难。究其原因,在于执行方式的落后以及对失信“老赖”惩戒手段的缺失。
随着大数据时代踏步而来,我省法院运用互联网思维,以信息化手段破解执行难题。
据省高院执行局副局长葛福东介绍,早在2014年,省高院开发以执行网络查控为核心、覆盖全省三级法院的执行指挥管理平台。
该平台通过与全省35家银行机构以及公安、工商、国土等部门网络对接,实现执行人员足不出户查控被执行人名下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信息。
“点对点网络查控,改变了执行工作‘几个法官一辆车’,为查找被执行人财产线索跑断腿、磨破嘴的状况。”葛福东说。
据统计,2015年,我省法院通过网络查控冻结银行存款81亿元,房产、土地、车辆等财产37万余件。我省执行信息化工作作为“福建样本”向全国推广。
为让失信人员付出更高额的成本,我省法院还通过媒体、网络广泛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和失信联合惩戒体系。一系列制裁失信“老赖”的重磅举措相继出台:不仅限制乘飞机、坐软卧、住星级宾馆,而且在贷款、招投标、注册公司等方面也受到严格的信用惩戒。高压政策呈合围之势,失信“老赖”生存空间被最大限度地挤压。
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福建法院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2万余人,3万多名“老赖”迫于压力自动履行义务。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昕
本文来源: 法院
07.01.2016 17:07
仙游法院创新提炼“三多四化”金融审判执行机制
自金融审判专业合议庭设立至今,法院
龙岩新罗法院诉前化解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件
日讯 日前,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