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广厦千万间 纸褙城市渐远去——福州旧屋区改造纪实
马路两旁都是拥挤的两层高木板房,破烂不堪的房屋里夏不防暑、冬不御寒,雨季泥泞不堪,旱季熏臭难闻,板墙又极易干裂、起缝,住在里头的人用纸糊墙壁……这就是20多年前的福州五一路,彼时福州也被称为“纸褙福州城”。
“纸褙的福州城”,是长久以来城区木板房林立、旧屋区连片的辛酸说法,道尽了老福州城居住条件落后的尴尬现实。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市历届党委政府将改善居住条件作为重要民生大事,一届接着一届抓,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这是福州市棚户区改造的目标。近年来,福州先后完成苍霞、义洲、帮洲、上渡、菖蒲、王庄、上海东等一批旧屋区改造,计划在今年实施改造的项目涉及居民5万余户、1000万平方米,纸褙城市渐远去。
往日乘船出门今朝“无惧台风”
仓山区下渡街道港头社区的万坚国老人,坐在新楼阳台上观赏窗外风景,厨房内炖的养生汤散发出阵阵香气。这套崭新的安置房面积108平方米,南北朝向,宽敞整洁。
万坚国是原福州化纤厂的职工,搬入新居前,一家7口三代人挤住在工厂二楼宿舍内。“每到雨季,全家难熬,屋里进水受潮,屋外水深过膝,出门得靠小舢板。雨水退后,一片泥泞,淤积的垃圾臭气熏天。那些木板房里的住户更难过,遇到台风天,整天提心吊胆。我们做梦都想住上楼房啊!”
位于闽江出海口的福州,城内河汊众多。河汊两岸的连片木屋,大多地处低洼地,一遇台风暴雨天经常“水漫金山”,居民苦不堪言。台江区达道社区主任张秀斌就出生于旧屋区,对于“纸褙的福州城”体会最深。“大雨怕淹水塌房,大太阳又怕火灾。”每年除夕夜,社区干部都要在辖区内巡查,就怕居民放焰火引发火灾。
万坚国的幸福生活,得益于10年前启动的仓山区南江滨片区旧屋改造。这是当时福建省最大的旧屋改造项目,共建设69.2万平方米安置房,涉及近两万名居民。历经10年持续奋战,迄今已有5569套安置房顺利回迁,最后一批安置房的建设已接近尾声。
就在今年5月份,晋安区王庄片区最后一批搬迁户顺利回迁。从2010年开始启动改造,涉及7000多户拆迁户、3万多人的王庄危旧房改造圆满结束。
在台江区太平汀洲、苍霞片区,又一个旧屋区改造大项目拉开序幕。这里需要征收旧房近66万平方米,涉及6000多户住户,是目前福州市规模最大的旧屋区改造项目之一。
没有“烽烟四起”场面,没有激烈争执场景,从5月4日到8月6日,短短95天时间,4868户居民在拆迁协议上签字,签约率达96.2%,再现了“万人搬迁静悄悄”的场景。“老房换新房,小房变大房,前后不到3个月,就像做梦一样。”日前,年过六旬的陈群在看了新家后如此评价。他家老宅位于太平汀洲,只有不到60平方米,年久失修、时常漏雨,新居则在一片新建小区内,面积一下子增至120平方米,且配套完善,附近有学校、医院、公园。
2013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向市民公开安居蓝图,立下承诺书:用3年时间全面启动城区所有居住条件差、房屋安全质量隐患突出的旧屋区改造,包括241个片区,改造旧房面积2048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4万户。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杨岳说,现在福州市财力比过去改善了很多,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一定要甩掉“纸褙的福州城”的帽子,圆广大市民的安居梦。
接力工程一届接着一届抓
以人为本,让梦想的光辉照亮棚户区。20年多来,福州市党政
领导更换多任,但旧屋区改造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接力工程”,安居工作持续推进。
梦想启航,实干兴邦。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州市就推动改造台江区茶亭街一带等500片大小旧屋区,逐步消除连片低矮木屋。从1994年起,“安居”“广厦”“造福”三大工程相继实施。到1995年,市区人均住宅面积从80年代初的3.9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实现了翻番。
进入新世纪,福州旧城改造进度加快,上海东新村、王庄等多个片区改造相继实施。仅2010年到2013年,全市累计实施旧屋区改造项目256个,涉及旧房约1780万平方米,搬迁居民8万余户。2010年以来,福州市投入旧屋区改造资金已达1200亿元。随着工作的推进,一些住户众多、改造成本高的连片旧屋区,成为最后的“硬骨头”。
杨岳说,福州市旧屋区改造定下两条原则: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接力干,不折腾。二要坚持整体思维,统筹经济、社会和民生各项事业发展,力求一举多赢。
民居破旧的同时,福州城市空间狭小,以往常有人用“火柴盒城市”形容福州的小。市区人口主要集中在鼓楼和台江两区,中心城区拥挤不堪,不仅省会城市的形象不彰,也阻碍了福州区域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制约了产业升级。
如何统筹旧城改造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关系,被纳入福州市旧城改造的大视野中。福州市市长杨益民表示,要统筹好老城疏解和新城建设,老城区要坚持做减法,降低高度、降低密度、缓解拥堵。
在鼓楼区,旧城改造并不是简单的拆房卖地建楼,而是围绕缓解“两高一低”,疏解老城区,多拆少建。鼓楼区干部告诉记者,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导拆迁户到其他区异地安置,腾出的空间用于扩宽道路、建公园绿地,有限的可建土地向教育卫生等领域倾斜。
空间的释放、公共服务的完善也促进了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如今,已有万达、中石化等一批大企业入驻中心城区,有的项目一年就可以提供近20亿元的税收。
住得进高楼 留得住乡愁
位于鼓楼区的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几乎每天都是游人如织。三坊七巷被誉为“中国里坊制度活化石”,从这里走出了林则徐、严复、林觉民、沈葆桢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仅国保文物单位就有10多处。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旧屋区改造的一个成功典范。去年接待游客超过400万人,成为福州旅游景点的龙头。但在改造前,不少居民挤住在年久失修的危房内,大量名人故居缺乏必要的保护,门口的南后街成为销售花圈、纸钱香烛的“丧葬一条街”,常年处在“火烧连营”的火患中。外地游客常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归”。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临海靠江、榕树遍植的福州,拥有难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致。在旧城改造中,福州市统一规划,推动“退二进三”,把市区内一些工业企业往外移,减少城市污染。同时将文化保护与环境整治相结合,显山露水,留住乡愁。2011年底,福州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在2013年前,城区75条内河基本完成清淤,西湖左海环境景观改造提升基本完成。
2013年开始启动整治改造的上下杭片区,是老福州城商贸文化的发源地,这里的民居大都有上百年历史。但曾经的商贸繁华地,在老居民邹颐龙看来,却是“破破烂烂,歪歪倒倒”。“这一片都是木板房,遇到台风天,在外面做工还担心家里会不会塌掉。”
台江区副区长吴晓云告诉记者,整个上下杭片区面积达40万平方米,人口超万。整个片区实现保护性整治,不拆旧房不建新房,围绕136个文物点进行修复,修旧如旧,建成福州又一个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景点。
有百年历史的福州商务总会所在地八角楼,建筑精美,建国后二楼安排给多户群众居住。记者在这里看到,老住户都已搬迁,工人们正在进行修缮作业。
“这里每条街巷都有故事,都有来历。这些历史文化是福州的宝贝,毁掉了实在可惜,我们终于盼到了整治保护这一天。”上下杭社区主任谢月珠说。
正在进行搬迁的仓山区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保存了外国殖民者最早进入福州的历史印迹。五口通商后福州被迫对外开放,17个国家在此建设的领事馆留存至今。
烟台山历史风貌区如今被列为福州“名城保护工程”,需征收房屋面积16万平方米,搬迁总户数1739户。按规划,整治修复后的烟台山将集中体现仓山地区近代商埠文化和历史风貌。
一片片老宅,一段段历史。从西向东一条线上,就有福州古城遗址、三坊七巷、朱子坊、上下杭,跨过闽江再是烟台山,记录了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往昔繁华。
福州市长杨益民说:“这是福州市的宝贵资源,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提升,福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将得到集中展示。旧屋改造要保护好城市的历史记忆,留住海内外福州人共同的乡愁。”
■新华社记者项开来本报记者温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