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岸融冰到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写在两岸开启交流35周年之际

12.07.2022  10:02

  巍巍华夏,浅浅海峡。

  曾经,海阴云密布,两岸对峙隔绝,至亲不得相见,闽台“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1979年,大陆方面首先倡导开启两岸交流。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尽快实施通邮通航,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参观交流。大陆方面的呼吁在岛内产生巨大反响,“我要回家!”无数在台大陆籍老兵喊出心声。

  1987年,割不断的骨肉亲情终于融化了阻隔海峡的坚冰,两岸开启交流,封闭38年之久的两岸往来之门被打开。

  福建抓住两岸交流往来的先机,成为祖国大陆最早对台开放和两岸交流的省份之一,实现了从“对台前线”到“对台交流合作前沿”的转身。

  沐浴着改革春风,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率先批准在福建设立厦门杏林、海沧及福州马尾三个国家级台商投资区,许多台湾优势产业在福建“落地生根”,累计批准台资项目超过一万个。

  2001年1月2日,福建开辟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直接往来,闽台两地率先开通“两门对开、两马先行”,两岸直接往来的序幕由此拉开……

  时序迢递。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福建考察,指示福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福建勇于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努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加快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打造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

  35年寒来暑往,两岸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由单向到双向,热潮不断,波澜壮阔。

  35年来,福建发挥先行先试的作用,不断深化闽台合作交流,增进两岸同胞亲情和福祉,在对台交流合作中取得显著成果,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聚集地、重要的对台贸易口岸、台胞出入大陆的重要通道和两岸交流交往的重要基地,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架设通途化解的不只是“乡愁”——

  以“”促融,畅通闽台合作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福州重点项目建设工地亦是热火朝天。

  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六个城”建设如火如荼;东南汽车、捷联电子、福顺半导体……一大批台资龙头企业开足了马力。

  一马当先的福州,是闽台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35年来,闽台融合发展逐渐走向深入。努力探索更多应通尽通的路径模式、惠台利民的政策举措、心灵契合的方式方法,福建铆足了劲。

  福建省《关于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实施意见》出台,“省委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工作推进小组”成立,政策落实、台胞权益保障等机制不断完善,闽台各领域融合不断深化……

  闽台合作的三大主导产业率先报捷。电子信息产业从“填屏补芯”布局阶段升级为“增芯强屏”攻坚阶段;石化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机械装备业朝智能化、高端化发展,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年产值超10亿元。

  福建是全国最大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共有台资农业项目2600多个,为全国之最;拥有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数量居全国之冠,最先启动零关税进口台湾农产品的厦门口岸成为大陆最大的台湾水果集散中心。2021年,“农林22条措施”全面落地,农业利用台资项目数和实际到资规模保持大陆首位。

  全业态覆盖使金融合作跃上新台阶。福建已累计上市8家台企,约占大陆的20%。厦门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实现“一地挂牌、两地展示”,两岸首家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金圆证券于2020年在厦门开业。2021年,闽台贸易额增长26.1%,突破千亿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诗人余光中当年曾以一首《乡愁》道尽海峡东岸台胞的绵长乡关之思。

  应通尽通,能通先通。如今,台湾海峡间早已被密织的两岸航线贯穿。

  35年来,台胞入闽超1400万人次,闽台累计开通“小三通”定期航线、海上客滚航线、空中直航航线16条。福建港口对台货运直航航线45条。

  2018年8月,福建泉州正式向金门供水。经过23年努力,“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终成现实。

  目前,福建向金门日供水1.7万吨,金马通电项目福建侧工程开工建设,已具备向金马船运供气条件。

  数据显示,35年来,福建累计引进台资项目超过2万个,56家台湾百大企业在闽落户,实际利用台资累计超310亿美元,闽台贸易额累计超1.3万亿元,闽台经贸合作整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今年1—5月,福建实际利用台资51.7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闽台贸易额增长6%,电子信息、石化、精密机械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金融合作实现全业态覆盖,新兴服务业不断拓展。

  拥有“大梦想”也拥抱“小确幸”——

  以“”促融,贴近台胞需求

  全新的抽油烟机、亮晶晶的灶台,热水器等家电一应俱全。福州自强跆拳道馆创办人、台青陈燕亭和张雅雯今年春节乔迁新居,搬进了福州市晋安区台湾社区一号楼公寓。

  这是福州市面向就业创业的台胞推出的首批公共租赁住房。两室一厅的住房租金1105.6元,加上物业等杂费,一个月住房开销不到1500元。

  “这里优惠政策多、福利多,让我们的事业能够顺利发展。”陈燕亭和张雅雯深感幸运。大批和他们一样来闽发展的台湾青年,被这里不断释放的善意和利好所吸引。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对台工作中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

  35年来,福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各级各部门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念好“惠字经”,先行先试,率先突破,将同等待遇落实落细。如先行推进实施中央“31+26+11+22”条和福建“66+42+28”条惠台利民政策措施,率先公布225项落实同等待遇清单等。

  目前,福建各类台青就业创业基地逾80家,福建具备招收台生资格高校27所,前来实习就业创业台青累计超4万人。闽台乡建乡创、教育融合发展扎实推进。

  福建公租房政策持续向台青开放,为台青在闽创业就业学习生活解决后顾之忧。大批台胞在福建担任教师、医生、社区营造师等,有的还获得“非遗传承人”“劳模”“三八红旗手”“五四青年”等光荣称号……

  此外,福建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推动建立涉台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落地,开辟“12348”涉台港澳法律服务专线及涉台专窗,努力建设“政策最开放、服务最贴心”的第一家园。

  “从照顾台胞子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享受就近就便入学,到许可台企同等参与新基建、支持台企上市,各种惠台政策措施愈加具体、细腻,让我们愈加感受到家的暖意。台胞在祖国拥抱‘大梦想’的同时,也拥有自己的‘小确幸’。”厦门台商协会会长吴家莹道出了在闽台胞的心声。

  “吃果子,拜树头”“土亲人更亲”——

  以“”促融,促进心灵契合

  “尽‘筱筱’力量,帮助更多同胞。”这是就职于“台陆通”平台的“90后”台青施筱筱的自我简介。2020年底,来自台湾花莲的施筱筱在朋友推荐下向“台陆通”平台投递简历,并成功入职,成为榕台交流人才驿站主管,负责为台胞提供证照、政务、通信等多种服务。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闽台情缘随交流融合绵延。

  35年来,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福建持续深入推进实施亲情乡情延续工程,积极发挥祖地文化优势,加强闽台民间交流,强化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四大纽带”,推动闽台同胞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谒祖、族谱对接、朝圣祭祀、同名同宗村交流和乡镇村里对接等在福建各地方兴未艾。

  返乡台胞说,“吃果子,拜树头”“土亲人更亲”。他们跨海而来,与祖地宗亲共赴心灵之约。同时也积极探寻商机,投资兴业,将自己的前途命运深深融入故地。

  2021年,福建开展海峡两岸保生慈济文化旅游节、闽台青年古厝文化传承研习营等300多场特色交流活动,占两岸交流活动的1/3强。

  2022年,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首次在马祖设立分会场,海峡两岸赛龙舟活动上演“速度与激情”,第十四届海峡论坛、第十届海峡青年节、纪念郑成功收复台湾360周年大会等各项活动不断推陈出新,让闽台同胞心贴得更近、情融得更深。

  两岸一家亲,闽台亲上亲。在福建,台胞早已不是客人,而是同甘共苦的一家人。

  2022年,面对新一轮新冠疫情,福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在闽台胞台企纷纷参与抗疫,共同守护家园,在本轮疫情中捐款捐物共计310多万元,近400位台胞、台属和台企员工参与抗疫志愿服务,涌现出一大批台胞志愿者典型。

  疫灾无情,人间有爱,两岸同胞守望相助携手抗疫,书写了风雨同行的感人篇章。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加快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福建省“十四五”规划纲要设“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专章,明确提出,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构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服务体系。

  三十五载风雨兼程,不忘初心再写华章。

  站在35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回望,是累累硕果;前行,是豪迈征程。

  新愿景、新机遇、新未来,让在闽台胞对“第一家园”抱有更多憧憬。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伟大征途上,福建正昂首阔步。(记者 林娟 陈梦婕)

【责任编辑:赵朴煜】
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青春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给参加海峡青年论坛台湾青年的回信,福建新闻
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青春篇章
   原标题:书写两岸融合发展的青春篇章  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