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 重振海上丝绸之路

10.07.2014  17:17

  东南网7月10日讯(福建日报)莆田是海上女神妈祖的故乡,妈祖信仰经由“海上丝绸之路”远播海内外,有“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一说。五代及两宋时期,莆田海上经济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吉了、白湖等港口的兴起,带动了各行业的形成,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莆田市稳步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600亿元,增长19.5%;海洋生产总值达285亿元,增长21.0%,约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1.5%,海洋生产总值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5个百分点,在海洋生态、海岛开发、渔船管理、海域管理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建设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养殖相结合的现代生态型海洋牧场。创建海上风能利用与海水养殖相兼容的立体海洋资源开发模式,依托南日群岛岛礁型地质和南北地理特质,建设南日十八列岛大型设施化、立体化养殖基地和海上风电场网箱养殖区。开发海上风能,近期投资140亿元建设12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将风力资源转化为海洋牧场建设所需的电能,开发海岛海水淡化示范项目,实行生态、立体、综合开发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海洋牧场的科技含量和产业化水平。

  ——成立全国首家市级海域海岛储备中心。莆田市是我省海域海岛收储试点市,成立了我省首家市级海域海岛储备中心。启动市级海洋功能区划的修编工作,积极对接产业用海需求,完善海域功能区划,为收储海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制定《莆田市海域储备管理办法》等海域收储出让工作制度,完善市、县区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海域储备出让工作,选择海洋牧场核心区养殖用海、涵江区域用海等项目开展海域收储试点,并在围填海、无居民海岛等项目招拍挂出让实现突破。

  ——推行全国首创“渔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112”做法。先行先试、以科技手段创新渔业渔船管理,积极推行“渔船管理廉政风险防控112”做法,即出台一个制度《莆田市渔业船舶标识牌管理制度》,加挂一块牌子“莆田市渔船管理标识牌”,开发两个系统“渔船检验管理系统”和“渔船标识管理系统”。利用全新的“112”管理模式使渔船有了“身份证”,确保燃油补贴公平,有效推进渔船管理流程更优化、监督更到位、管理更规范,并有力地保障了渔船管理权力运行的依法、廉洁、高效。

  ——推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力度最大。围绕“以港兴市、产业强市”发展战略,在全省率先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全市共有妈祖城、莆头作业区、石门澳和涵江临港产业园等4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规划用海总面积5.32万亩,是全国开展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密度最高的地区。其中妈祖城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是全省的首个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项目,也是全国第一批获得国家海洋局批准的项目之一;涵江临港产业园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面积达2.23万亩,是全国获批的最大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项目。至目前,全市完成填海造地用海审批45宗2.03万亩,码头等交通运输用海审批71宗4.35万亩,有力保障了我市项目用海需求,推进我市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实施海域采砂临时用海海域使用权挂牌出让最先。为推进涉海重点项目顺利开工建设,莆田市海洋与渔业局在加大打击非法采砂力度的同时,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和实施“依法管理、科学开发、市场配置、保障重点”的海域采砂管理措施,在委托技术单位对海砂资源进行勘探普查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按照科学规划、分期开发的原则,在全省率先成功挂牌出让3.1万亩海域采砂临时用海的海域使用权,有力保障了涉海重点建设项目用砂需求,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与整治修复,莆田市海域水质质量排在全省前列,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3.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4.8%;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一、二类水质面积比达67.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特别是南日岛海区四季温和,岛群林立,水质清新,是全国建设海洋牧场的最佳区域,盛产鲍鱼、海参、石斑鱼、大海蟹等100多种名优水产品,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湄洲岛荣获“国家级海洋生态公园”、“福建十大美丽海岛”称号,湄洲岛生态修复示范工程获国家海洋局补助资金3400万元。

  随着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的深入推进,莆田人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信心更强大,激情更饱满,步伐更稳健,借海洋精神之风帆,开启崭新的海上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