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学院“一女生穿汉服上课”引热议

29.05.2015  20:18
莆田学院“一女生穿汉服上课”引热议 - 福建之窗
来源: www.ptxw.com

  前些天,莆田学院“一女生穿汉服上课”的背影照,在微博上爆出,很快在微博、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上走红。照片上,一名身着蓝色飞鱼服的女生坐在教室里,其服饰古典华丽,仿佛“穿越”古时候学堂。该照片引起众多师生热议,有人说这是一场秀,也有人表示这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者就此采访了新闻当事人。

  记者了解到,照片上的女生是莆田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朱颖。当时,她在莆田学院文正楼教室上课。记者看到,身着中国红曲裾的她,显得婉约而又动人(如图)。

  面对褒贬不一的议论,朱颖回应称,她身着汉服上课是出于对传统服饰的喜爱,并想借此宣传汉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她说,她拥有10套汉服,带到学校的共有6套,分别是曲裾等3套裙裾和襦裙、飞鱼服、朱子深衣各一套。一套汉服质量一般的价格在300至400元之间,质量好的要800至1000元;自己买布料剪裁制作,成本在200至500元之间。她的汉服都是靠平时兼职赚钱买的。

  朱颖刚接触汉服时,她父母觉得衣服既贵又不能经常穿,且太引人注目。后来穿的次数多了,她父母也觉得好看,并开始支持她。家人的支持让朱颖有了坚强的后盾。谈到第一次穿汉服去上课的情形,她说道:“这学期第一天穿着男装汉服朱子深衣去上课,走出宿舍楼,我心里也挺紧张的。从宿舍楼走到教室,我都没怎么看旁边的人。我不怕遇到陌生人,但很怕遇到熟人朋友。虽然以前已经听过很多的议论、误解,说我作秀,说我复古,说我想出风头,按理说听多了应该不会在乎了,但毕竟这是我迈出去的第一步——把汉服当常服穿的第一步,还是有点担心。”朱颖坦言,其实,第一步迈出去就好了,现在的她几乎每天都穿着汉服。

  谈起最初接触汉服,她告诉记者,她是云南人,2010年,她去参加了一次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发现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又充满着魅力,便经常去听。后来,因为去的次数多了,和讲堂的主办人熟了起来,她还成了义工。在不断的学习和接触中,她渐渐迷恋上传统文化和这种优雅华美的汉族服饰。2012年,她和几个同样爱好汉服文化的朋友在家乡建立了曲靖汉服社,并与当地的传统文化道德大讲堂合作,共同宣扬汉服和传统文化。

  朱颖说,在大一及大二上学期的时候,她只是偶尔穿汉服,这学期才尝试把汉服当作常服穿。现在很多国人把自己民族的服装当成韩服、和服,很可笑,让人心酸。“我只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汉服是华夏民族传承了上千年的服装”。

  莆田学院文传学院教师王连弟说,大学校园里应该百花齐放,文化、服饰的不同都是很正常的,没有必要看见别人所穿的衣服与大家不同就感到大惊小怪,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以尊重的态度来相处。穿汉服会引起一定的关注度,从而达到一种宣传效果。但宣传传统文化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多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建议大学生多读《史记》、《汉书》等经典古籍,真正了解传统文化。(湄洲日报记者 吴伟锋)

   延伸阅读: 何为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朝已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

  汉服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具有独特汉民族风格,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汉服采用幅宽50厘米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陈霞 陈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