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荔城区开办慈善超市试点 拟在全区推广

10.07.2014  17:18

  东南网7月10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朱崇飞)4日上午,刚过9点,莆田市荔城区65岁的低保户陈永珍骑上三轮车,来到位于镇海街道东梅小区的慈善超市。自从这家慈善超市于2012年开业后,每个季度初,他都会到这里免费领取价值150元的生活用品。

  慈善超市的经营场所由政府提供,面积不大,收拾得整洁明亮。货架上摆放着大米、食用油、洗衣粉、肥皂、拖鞋等日常生活用品,品种不多,分量都不小。标签上的价格,比超市里的同类物品都要便宜一些。

  超市负责人林金发说:“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8000多家慈善超市。厦门思明‘爱心超市’摘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不过,此前的种种模式多为旧物利用、商业运营。在借鉴其他慈善超市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荔城区慈善超市的发展计划。它就像一个慈善物资供应站,纯爱心运营。无论是集中采购还是接受捐赠,都是全新的日常生活物品,按批发价定价,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可以定期定额来此选提。

  陈永珍选择了大桶食用油等几样物品,凑足150元定额后,掏出慈善救助物品领取证递给管理人员,登记之后,带着物品回家了。

  “开办慈善超市,就是为了照顾低保户、五保户和‘三无’(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赡养人)人员,在政府发放的低保金之外,再给他们提供一层生活保障。”林金发介绍说,这家慈善超市由荔城区慈善总会主办,不对普通市民开放营业,目前已覆盖荔城区镇海、拱辰两个街道的654户城市户籍低保、五保和“三无”人员。一户一本慈善救助物品领取证,每年可免费领取600元以内的生活用品,每个季度领取一次。

  每年600元,数额虽不多,对困难家庭来说却是雪中送炭。陈永珍因为手部残疾,劳动能力有限,一辈子没能娶妻生子。过去,除了每月400多元的低保金,他还能靠蹬三轮车拉货赚点钱补贴家用。这两年,已过花甲的陈永珍没有力气拉货了,慈善超市发放的领取证让他十分欣慰:“以前油和大米都要自己买,还越来越贵,现在可以去慈善超市里免费领,就是买的话也比普通超市便宜!

  慈善超市,受益的不仅是城市户籍困难群众,农村困难群众也能受到这张保障网的庇护。林金发说,目前,镇海、拱辰两个街道的农村户籍低保户还尚未从慈善超市中获益,“明年就要把他们纳入进来,到时候会增加到1000多户,我们正准备再找一个仓库”。

  慈善超市下乡的步子也已经迈出。去年,西天尾镇在全区4个乡镇中率先开办了农村版慈善超市,覆盖全镇400多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人群。

  4日上午,记者看到,西天尾镇慈善超市开在了位于繁华地段的敬老院里。因为场地限制,经营面积比城里的小,但货品更为丰富,有酱油、醋、盐、洗发水等更丰富的生活用品。超市管理员陈国雄告诉记者,刚开始,货物的选配也跟城里慈善超市一样,但后来发现农村不像城市那样购物方便,群众也反映说希望多采购一些品种,所以种类慢慢多了起来。

  除了货品有所区别,农村版慈善超市的举办力量也改为区慈善总会和乡镇各担一半。西天尾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介绍说,去年超市开办时投入约22万元,其中慈善总会和乡镇各筹措11万元,此外还有当地爱心企业捐赠的物品。

  “一方面跟城里学,借鉴凭证领取按次登记制度;另一方面探索适合农村的方式,比如城里是周一到周五营业,我们是周末营业,因为这符合农村地区赶场的传统习惯。”陈国雄说。

  目前,农村版慈善超市已经在西天尾镇积累了经验。记者从荔城区慈善总会获悉,总会正在城市版、农村版两个慈善超市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总结创办经验,并计划在全区城乡逐步建立慈善超市,形成区、镇(街)、社区慈善超市供应网络,为困难群众编织出结结实实的生活保障网。

  记者手记>>>

  爱心,不分先后

  近年来,慈善、义工等在社会生活中愈发普及,此类创新之举更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热点。

  各种爱心新模式在不断被复制的过程中,也在被不断改进。就慈善超市来说,它100多年前就已出现。近年来,被我国各地广泛借鉴后,结合实际,总结经验,又不断衍生出更新更好的模式,在惠民方面发挥出更好的作用。以莆田荔城慈善超市为例,它充分借鉴了之前模式的优点,并加以改进,从旧物循环发展到发放全新物品,对困难群众更富有人文关怀;从商业运营到纯爱心运作,关爱之心更加纯粹;从立足城市到布局城乡,爱心更加普及……

  爱心,不分先后。期待有更多更好的爱心模式涌现出来,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