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茶人茶界泰斗张天福与世长辞 享年108岁
2007年3月29日,张天福在家中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 陈暖 摄
108岁,古人称之为“茶寿”,是对老人长寿的雅称。
昨天上午9时22分,天空飘落小雨,一位福州老人安详地走了。出生于1910年的他,今年刚好步入虚岁的“茶寿”之年。
他就是张天福。我国首部农业科学巨著——《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中的当代中国十大茶叶专家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十大茶叶专家中,他是唯一步入21世纪的老人。
一心系茶,茶就是他的生命。业界说,张天福是中国茶叶界的一个代表性人物,堪称茶界泰斗。
张天福逝世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社会各界纷纷发文悼念,寄托哀思——“圆满,老先生用一生践行了一个茶字。”“您在哪里,茶香就在哪里!”“带走两袖茶香,留下俭清和静!”……
昨晚,张老治丧办公室发出讣告:按照张老生前遗愿和家属意见,其丧后事宜一切从简,不送花圈,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斯人:立志农业救国
张天福在世时,社会各界人士前往拜访,张老会向客人赠送凝聚自己毕生心血的书籍《茶叶人生》,并在上面亲笔签名。
张天福祖籍福建闽清,1910年9月21日出生于上海。
1929年,张天福抱着“救中国,要从发展农业下手”的思想,报考了南京金陵大学农学专业,并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1932年毕业后,应时任福建协和大学校长林景润邀请,张天福回到福州工作。
1934年夏、冬两季,张天福先后两次考察了台湾茶业。凭借着植物学的深厚功底,张天福在《台湾之茶业》的考察报告中,果断认定台湾的茶树品种是从大陆传过去的。几十年后,他的学生、台湾茶叶专家吴振铎在《台湾茶业史》中也对此作了权威论断。
在考察报告中,张天福还提出了“培养专才”“科教合一”的建议。之后,他受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委派,到福安社口筹办农林改良场和农业学校。
1935年8月,福安茶业改良场正式成立,成为当时全国第三家茶业科研机构,张天福任场长;福建省福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今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开学,张天福任校长。
这一时期,被张天福聘过来的科研人员、教师中有许多优秀人才,其中,李联标、庄晚芳更是与张天福三人,一起入选1988年国家编写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当代中国十大茶叶专家。此后,张天福更被誉为中国茶界泰斗。
网名“苔花朵朵开”的网友就毕业于福安农校。昨天,该网友在纪念张天福的网页中留言:到了爷爷创建的茶校学习,从此爱上了茶。在学校里,我们私下都称他为茶爷爷!
斯事:致力茶叶复兴
张天福走的是“科教合一”的产业兴国之路。
1937年4月,张天福引进的制茶机器,将福建从手工制茶带入到机器制茶时代。
在抗日战争的特殊时代里,闽茶作为主要的外销货品,是换取外汇的重要物资,亟需领军人才。1939年11月,在重庆参加全国生产会议的张天福,正在筹建中央茶叶试验场,被“抢”回了福建,临危受命到闽北崇安(今武夷山)筹办福建示范茶厂,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一个茶厂。2000年5月,中国茶叶学会理事长、2003年当选中国茶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为结集出版的《张天福选集》题写贺词时说:“这为福建茶叶科学研究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941年,张天福还成功研究设计了揉茶机,大大提高了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效率,并命名为“九一八”揉茶机,以示不忘国耻。
“回来吧,母校欢迎你!”1942年,张天福再次应邀返回母校福建协和大学,出任附设的高级农校校长。在这里,张天福培养的学生林漱峰、林桂樘等,此后都成为了我国的茶业专家。
新中国,百废待兴。1949年8月,张天福回到了福州,协助筹建中国茶叶公司福建省公司,统管全省茶叶内外贸工作。
1952年10月1日,张天福奉调到省农林厅。在这里工作期间,1953年,张天福改进了“九一八”揉茶机为“五三式”揉茶机,1954年创新推出适制乌龙茶、绿茶的“五四式”揉茶机,大大降低了茶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茶叶生产水平和茶叶的质量。
3年自然灾害过后,恢复生产任务很重。此后,张天福走遍广大茶区,总结出梯层茶园表土回沟条垦法,确保茶园水土不流失,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保障了茶园高产、稳产、优产。之后,该方法向全国推广,并不断被广大茶区群众所掌握。
此后,张天福还撰写出一批很有影响的论著,蜚声科技界,极大地提高了新茶区建设的科学水平。
退休后,张天福仍孜孜不倦从事茶叶科研工作。1980年,张天福带领科研人员攻克了制约乌龙茶品质最关键的“做青”工序难题,改写了几百年来看天做茶的历史。
1989年,他主编的《福建乌龙茶》一书,荣获了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由于对生产指导作用大,该书于1993年再版发行。
由于在茶业科研上成绩卓著,1992年,张天福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今年5月28日,在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中国茶叶学会理事会领导专程前来福州探望张天福,并对张老为中国茶产业作出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不仅见证了100多年中国茶叶的衰败和兴起,并直接参与了复兴中国茶叶的历史进程,为福建茶叶乃至中国茶叶重新走向辉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斯言:倡导俭清和静
“时间就是生命,知识就是力量。”这是张天福自己在退休后写就的一幅字。他说,自己日渐年迈,深深感到时间就是生命,希望一天当两天用,能为福建茶业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张天福是谦逊的。1982年,从北京参加“全国名茶评选会”回来不久,《福州晚报》于10月10日刊发了对张天福的专访,其中记录了一个茶叙的细节:当大家对张天福在茶业科研中的贡献交口称赞时,他谦逊地回答:“种奇总仗大才培。”
张天福是有为的。1992年在福建省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张天福回忆了工作经历,他说自己先后发表了50多篇专著文章,其中10多篇是退休后发表的。“茶业事业就是我的生命。我愿在有生之年,为科技兴茶再趁夕阳赶一程”。
张天福是睿智的。2001年,张天福在参加一场茶赛颁奖时,主持人问他健康长寿的秘诀是什么,是不是常喝某种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喝茶!还是喝茶!”
张天福是和静的。2008年,张天福为本报题词“为福州添福”的苍劲大字,号召全体福州人身在福中要知福、惜福、爱福、造福。
张天福是淡泊的。2008年9月17日,他倡导的福建张天福茶叶发展基金会在福州正式成立,推进有机茶园建设,这是张天福的毕生心愿。在百岁华诞之际,他将此视为自己百岁生日的珍贵礼物。为此,他把自己仅有的80平方米房子也捐给了基金会。
张天福是简朴的。他一生爱茶,但并不以饮名茶自居。他认为,选用简单而平常的茶,可以给人们一个节俭而朴素的生活理念。在对中国茶文化长期思考后,他用“俭清和静”四字提出了对中国茶礼的理解和定位,并被茶界广泛推崇——茶尚俭,就是勤俭朴素;茶贵清,就是清正廉明;茶导和,就是和衷共济;茶致静,
就是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