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015.12.14:《中国英诗汉译史论》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5-12-14 16:20:49来源:中国网作者:李永贵
【摘要】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颁发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对908项成果进行表彰。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张旭的专著《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获“外国文学”类三等奖。今年“外国文学”类奖项共有19项,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4项。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获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
张旭教授近照
中国网福建12月14日讯(记者 李永贵)日前,教育部发布《关于颁发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的决定》,对908项成果进行表彰。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旭的专著《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获“外国文学”类三等奖。今年“外国文学”类奖项共有19项,其中一挨冻等奖空缺,二等奖4项。
据悉,《中国英诗汉译史论(1937年以前部分)》系张旭主持并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据其介绍,全书运用现代翻译批评理论,探讨1818至1937年“抗日”战争以前中国的英诗汉译的情况。《中国英诗汉译史论》整部著作在结构安排上,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十章。
《中国英诗汉译史论》既是一部翻译断代史,又是一部学术专著。早先,该项研究成果的结项等级为优秀,曾获福建省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并在中南地区人民出版社第三十三次优秀社科读物评选活动中获优秀图书奖。
谈及本课题的理论创新,张旭表示,在于尝试以描述翻译学为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充分借鉴当代西方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并参照历来中国佛经翻译中的一些传统,以翻译诗歌与译入语文化关系为中心,对“抗战”以前中国的英诗翻译嬗变状况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考察。通过分析近百年的英诗翻译的特点、走势、译作形态特征及译作的文学效应,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观等视角对译入语文化的翻译准则等理论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有一些新的尝试,就是在现当代西方译学理论关照下,充分运用相关学科一些理论,如版本学、统计学、社会学、文艺学、解释学、接受美学等领域中一些方法,来解释相关的翻译现象和翻译活动。研究者还结合翻译文学和民族文学关系,从外来文化体系的模筑作用和文化间互动的视角,探讨翻译诗歌是如何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和诗学观影响下,通过翻译这一中介形式进入到主体文学系统,并受到译者的操纵和改写,继而演变成既定的操作规范。这些规范后来又是如何的为新文学界接受和认可,并运用于各自的诗艺活动中,从而达到服务于主体诗学体系改进的目的。
“在近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翻译诗歌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汉语主体诗学体系产生过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然而时至今日,在中国很少有人对翻译诗歌作过全面系统的考察。我们通过系统的考察,撰写了一部英诗汉译断代史,填补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某些空白。而通过对过去的英诗翻译活动进行正本清源式的描述和分析,使得我们对翻译诗歌有了新的审视方式,同时也总结出了若干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张旭表示,这些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翻译文学,特别是现代诗歌和民族文学的创作与批评,以及大专院校中翻译文学史、比较文学史、中外文学关系或文化关系史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奖是教育部为表彰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所取得的突出成绩,鼓励和引导广大科研人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严谨治学、铸造精品,深入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