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中国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发展改革
距离立法法修改赋予中国更多城市地方立法权将近一年,这些城市中79%立法权得到确认,其中6个设区的市已制定地方性法规。这部修改后的“管法的法”顺利实施,是中国以“良法”求“善治”的具体体现。 立法法规定:除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已经批准的较大的市以外,其他设区的市开始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具体步骤和时间,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综合考虑本省、自治区所辖的设区的市的人口数量、地域面积、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确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郑淑娜透露,目前法律执行情况“稳步推进,已见成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9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2015年立法工作呈现“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的特点。 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5部法律,修改37部法律和1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通过8个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涉及国家安全、民生和刑事法律制度等关键领域,并将慈善法草案提交此次大会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鹰说,以国家安全法和反恐怖主义法为代表的国家安全领域立法是去年立法工作的“重头戏”。 其中7月通过的国家安全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国家安全的内涵,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夯实了法律基础。 广受关注的首部反家庭暴力法经过两次审议即通过,明确了家庭暴力的预防和处置机制措施,创设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制度。法律实施当日,即有上海市民因家暴到法院起诉离婚。 立法机关还积极回应了社会反映强烈的雾霾和食品安全问题,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和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全面修订。新修改的食品安全法普遍认为是“长出牙齿”的法律,构建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以及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除了制定新法和修改法律,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做了多个改革试点工作的授权决定,包括公益诉讼改革试点、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作为最高立法机关的工作人员,梁鹰总结去年的立法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节奏越来越快”。 立法工作节奏明显变快,立法质量也在上升。为了立良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民主立法和科学立法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原先法律草案通常征求一次公众意见,现在有的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加强了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去年还首次设立了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行政法室副主任黄薇介绍,修改食品安全法时,常委会三次审议中共有330人发言,根据委员意见做了55处修改;两次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征集到1.2万条左右的意见,不少在立法中得以反映。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张德江表示,要抓紧抓好重点领域立法,坚持立改废释并举,通过立法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 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着重完善市场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制定民法总则,环境保护税法、烟叶税法、资产评估法等,修改证券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等,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社会文化领域立法着眼改革和创新。比如,制定社区矫正法等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法律,制定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法律,以及反腐败领域立法,制定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研究修改行政监察法。将继续审议的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和网络安全法也是亮点。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林荫茂说,人大工作力主“良法善治”,不仅能够将既有的改革创新成果固定下来,有助于“十三五”各项目标的实现,还可发挥监督落实的重要作用,这对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