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府工作报告:九大抓手发力
1
全力落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行动计划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
实行“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分级管理、分类推进,实现“十二五”规划项目全部开工,一批“十三五”规划项目提前实施,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490个、完成年度投资3500亿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1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
加快新一轮机场建设,建成三明沙县机场。
新增港口吞吐能力2000万吨。
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加强要素支撑保障
落实项目用地、用林、用海、减排总量、火工油品。
争取各银行总行加大信贷规模倾斜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
鼓励保险公司通过投资企业股权、基金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
2
促进产业创新转型做大做强
◎推动工业扩量提质
实施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抓好500个项目。深入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抓好产业链建设工程。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基金,推进“数控一代”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汽车开发和推广应用。
◎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打造闽货网上专业市场、行业垂直电商平台。
扶持发展物联网产业。
支持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
推进发展面向市场的云计算、大数据和信息安全服务。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深入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区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金融、物流、商务服务、服务外包等与实体经济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
着力把金融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
生活性服务业重点拓展旅游、商贸、养老健康家政、教育文体、物业服务等产业。
◎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海洋工程装备、邮轮游艇、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化发展。
建设一批远洋渔业生产、冷藏和精深加工基地。推进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推动实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
加快建设提升工程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制修订,加大品牌创建力度。
深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推进国家专利审查协作福建分中心建设。
3
加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者扶持力度。
继续抓好粮食产能区和150个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大型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特色高优农业,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产业集中区。
出台差别化扶持政策,支持山区发展特色农业。
扶持一批投资上千万元的设施农业项目和上千亩的设施果蔬基地。
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场建设。
培育10家省级以上“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支持以股份合作、托管、信托等多种方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扶持发展家庭农场,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继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发展“三农”融资担保服务。
4
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
再取消和下放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面推行行政权力清单制度。
实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
稳步实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发证。
开展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林权联户证分发到户和流转。
集中力量打造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实施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启动实施省直部门信息中心、数据中心的整合。
◎深化财税和企业改革
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通过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特许经营等领域。
◎推进社会事业综合改革
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实现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全省医疗机构新增床位8400张以上。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40元。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5
深化全方位开放合作
◎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坚持区内率先突破、区外积极跟进,强化试验功能。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贸易管理新体制,营造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放宽投资准入,构建对外投资促进体系。
突出对台特色,推动货物、服务和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建设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区。
◎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
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远洋渔业基地建设,力争突破一批带动力强的合作项目。
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等活动。
进一步做好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工作。◎优化通关环境促进对外贸易
实施全省统一的“单一窗口”,推进两关两检通关一体化。
推动重点出口基地转型升级。
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资源进口。◎创新机制有效利用外资
推进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制试点,完善外资项目“四个一”工作机制和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
引导国际产业资本、投资基金参与我省企业并购重组。
6
扎实推进以中小城市和城镇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推行无门槛居住证制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
支持开发区、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推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实施“百万农业转移人口素质培训工程”。◎优化城镇化规划布局
推进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
推进福州省会城市建设,加大厦漳泉同城化协调推进力度。
抓好46个小城镇综合改革和15个镇级小城市培育试点。
◎加大宜居环境建设力度
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保护。
突出市政设施建设与管理,完成新一批“五千工程”。
◎产城互动做强县域经济
加快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发展的新载体。重点推进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一县一业一品”。
◎坚持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深化山海协作,加快共建产业园区发展。完成5万户20万人搬迁和危房改造任务。
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深化扶贫小额信贷创新试点。
7
推动闽台融合发展
◎以产业合作为抓手推动经济融合实施闽台产业对接升级计划。推进两岸产业对接集中区建设。鼓励台湾青年来闽创业就业。
推动设立闽台合资全牌照证券公司和两岸合资股权投资基金。
◎以广泛交流为基础推动文化融合
深化闽台乡镇对接,持续开展同名村联谊和宗亲交流。加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开展万名台湾青少年来闽交流活动。
打造两岸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的合作先行区。
◎以平潭开放开发为重点推动综合试验
加快建设新兴产业区、高端服务区、宜居生活区,建设国际旅游岛。
深化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合作,推进两岸关检合作模式创新。
推动两岸车辆互通。
抓好城市开发建设,吸引更多台胞参与平潭建设、落户平潭生活。
8
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减排力度
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严控高能耗、高排放项目。
对各地突出的环境问题,省长一季度一督查,环保厅一季度一通报。
实施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和减排项目。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地。
积极推广节水技术和产品。
◎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
深入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出台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
深化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
完善大气污染监测和预警体系。
全面淘汰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启动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程试点。
强化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
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植树造林150万亩。严格控制过度开山种茶种果,建立水土流失治理长效机制。
实施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
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试点。
推动实施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9
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
◎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继续提高企业退休职工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
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12万套、基本建成7.5万套。
提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提高教育文化发展水平
新建改扩建100所公办幼儿园,基本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实施人力资源素质提升工程,办
好一批应用技术大学和技能型高职院校。
扩大工科、医科、农林等紧缺人才培养规模。
发挥家训家风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作用。
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积极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
◎强化社会治理创新
严格按照“路线图”和“七项机制”依法处理信访事项。
深化“平安福建”建设,继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进一步打好“清剿火患”战役。
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社区建设,做好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力争连续四届所有设区市均成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进一步做好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促进军政军民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