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考核评价 促进转型发展——厦门市探索市辖区综合考核评价新办法

21.07.2014  14:57

    新华网厦门7月21日专电(记者沈汝发)今年以来,厦门市积极探索加快转型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主体功能区体制机制建设,启动实施与市辖区主体功能相配套的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解决以往“唯GDP”发展、考核“一刀切”等问题,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美丽厦门建设的动力活力。经过半年多的稳妥推进,其功能、效用正逐步显现。

    统筹谋划发展,重塑科学发展新基础

    作为经济特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厦门市积极发挥在深化改革中的排头兵和先行先试作用,争创体制新优势,力争“弯道超车”,推动转型发展和美丽厦门建设。在统筹发展中,针对全市存在的各区功能定位不清、规划区域特色不足、产业同质化、招商引资不良竞争、全市整体功能弱化等问题,提出以划分主体功能区作为转方式、促转型的载体和抓手,开展按主体功能区综合考核评价各区和各部门领导班子工作,发挥考核的杠杆引导作用,提高统筹发展、科学发展水平。

    厦门市各区主体功能的划分,是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建设的适宜度为依据,综合考虑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控制、产业发展和重点发展片区分布等因素,将全市分为优化提升区、重点发展区、协调发展区、生态保护区4类功能区,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解决“让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实现差异发展、优势发展。

    优化提升区即现状为城市发展成熟区,重点发展区即现状为开发密度不高、发展潜力巨大的区域,协调发展区即近期城市化已有一定程度发展以及处于城市与生态控制保护区的过渡区域,生态保护区即林地、农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弱区域。这四类功能区,细分到乡镇街道,并叠加形成各区的主体功能:厦门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以优化提升区域为主体;岛外的集美区协调发展区域的占比较大,海沧区优化提升区域、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区域各占一定比重,同安区以生态保护区域为主体,重点发展区域和协调发展区域也占一定比重,翔安区除生态保护区域占近一半比重外,其他大多为重点发展和协调发展区域。

    这种主体功能分区,不仅是经济发展分区或城市发展分区,而是包含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等各方面,是“五位一体”的、整体系统的功能划分定位,为全市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科学设计考核,力求创新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符合各区功能定位的差异化考核评价体系。厦门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规划、发改、环境等部门,采取“五步工作法”建立考评指标体系,确保科学、规范。第一步,划分功能区。以镇街为单元,根据全市产业布局、重点发展方向、环境生态等多项情况,区分四类功能区;第二步,叠加各类功能区比重。以所辖区域各类功能区所占面积为基础,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发展定位、考核重点;第三步,设置考核指标。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设置共同指标、差异指标;第四步,确定指标权重。主要依据功能区面积占比,综合考虑镇街功能分布确定指标权重;第五步,综合分析研判。基于定量数据和定性分析,对各区工作绩效和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作出整体评价。今年3月,厦门市出台了《各区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和《市直部门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明确了考核的理念、内容、方式等。

    考核理念上。突出主体功能导向,从关注各区经济增长向功能发挥转变,从重GDP向重协调发展转变、强调“民生为本”,从单纯比经济总量、比发展速度向比发展质量、发展方式和发展后劲转变。

    考核内容上。坚持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发展。

    考核方式上。突出差异化考核,改变以往“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问题。根据各区主体功能,按照指标有区别、权重有差异的原则,量身定制各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设置共同指标和差异指标。共同指标是各区共有的,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4类20项。差异指标因区而异,体现特色和工作重点,主要包含经济结构、发展动力、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类别,每个区10项左右,赋予不同权重。如作为商贸集中区的思明区致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作为投资区的海沧区着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保税港区功能发挥、海沧新城建设;而生态红线区域占全市54%的同安区则突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失地失海农渔民保障、生态控制线如耕地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等。

    注重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坚持目标导向,对各项指标实施目标考核,年初下达目标、年中开展评估、年末考核总评。在定量考核中,根据指标实际完成的数据核定得分。在定性考核中,按照项目评价要点和标准提出差异化的评价意见。

    强化约束指标考核。突出底线思维,加大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平安建设、计划生育的考核,实行倒扣分或一票否决。为鼓励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敢于担当,对于各区在特色发展方面有突出作为的,设置激励指标,实行加分激励制度。

    注重考核结果的综合分析。以实绩定量考核、综合定性考核为基础,对考核结果进行辩证分析,坚持既看主观努力又看客观条件、既看现任业绩又看前任基础、既看发展成果又看发展成本、既看工作显绩又看发展潜绩,对班子运行状况、干部履职表现等作出分析评估。

    稳妥推进实施,突出考核的实效性

    考核重在实践、贵在应用。为确保考核的实效性,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采取“紧盯”方式,从启动伊始就定期收集指标数据,实施动态监控和督查,注重日常走访,建立考评台账,真正使各区依据考核“指挥棒”来谋划发展、推动工作。一石激起千层浪。考核的变化使其导向、激励、约束作用更加明显。综合考评办法实施以来,各区活力迸发,按照主体功能目标、考核体系要求,围绕“5+3+10”产业发展方向,找准区位、产业和资源优势,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内在驱动力,努力推进差异发展、优势发展、统筹发展和绿色发展。

    思明区是岛内老城区。为破解土地资源、发展空间受限等难题,该区坚持“高、新、特”发展思路,加快创新驱动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打造两岸金融中心,经济持续提质增效。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推手,2014年第一季度完成税收28.8亿元,比增11.8%,占全区财政收入的61.27%,“亿元商务楼”已达18幢。同时,按“共同缔造”的理念方法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全区70%以上的预算用于民生。

    湖里区是岛内老工业区。该区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旧厂房改造力度,实施“腾巢换凤”,着力培育总部经济、邮轮经济、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文化创意。通过引进英蓝集团、华美文创、趣游总部等一批优质项目带动快速发展,第一季度工业总产值、实际利用外资增速强劲。统筹城乡发展,探索形成了村集体发展的“蔡塘模式”,即:在征地拆迁中,划出一块土地由村民集资投建项目,收益后按股分红,有效破解城市拆迁难、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难等问题。

    集美区是跨岛发展新城区,也是台商投资区、文教区。该区坚持新城建设、产业驱动和文教相互支撑,在汽车制造、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基础上,发挥软件园三期集聚效应,积极壮大信息消费、软件信息、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中国移动动漫基地、中国电信海峡通信枢纽中心等多个央企基地和雅马哈、富春通信等多家公司落户,预计将形成2000亿元产值,有效带动区域发展。牵头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及时转化。

    海沧区发挥港口、工业优势,抢抓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机遇,推进东渡港区与海沧港区整合,重点打造港铁物流和临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石油贸易等六大千亿产业集群,10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港孵化全省八成以上新药,今年以来产值同比增长20%,纳税同比增长50%,发展态势喜人;厦门石油交易中心交易额跃居全国第二、电子交易额位居第一。以“共同缔造”试点为抓手,助推产城有机融合,不断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和宜居度。

    同安区既是全市生态安全保障和水资源涵养区,也承担着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重任。该区全面启动禽畜退养、四大流域整治,建设现代高优农业,做强做大传统轻工食品产业,积极探索美丽乡村试点,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火炬战略新兴产业同安基地、厦门科技创新园等载体建设,促进产业绿色转型。

    翔安区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新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区域。依托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积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今年上半年落户翔安的省市重点项目50余个,其经济总量、规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市首位。翔安新机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建设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企业总部会馆推进成效显著。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也快速发展,胡萝卜种植区获评“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内最大的白金针菇生产基地建成投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