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厂房里的“文化振兴梦”
芗剧演员在农民戏馆参加“百团汇演”演出。
11月3日傍晚,锣声响起,一群扮相精美的芗剧演员登场,蝶步曼妙的姿态、温文尔雅的扮相、韵味十足的唱腔,博得观众阵阵掌声。
这是龙海在举行芗剧“百团汇演”。演出所在地正是紫云山脚下的老旧厂房。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利用旧厂房,建成农民戏馆和农民画馆,成为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曾经辉煌,有过落寞。越来越多的老旧厂房,正迎来新的生机。
“老旧厂房长出文化‘新苗’”
两栋苏联式联排厂房,曾经轰鸣着流水线上隆隆的机械声。虽然时光让它们变得寂静荒芜,但对龙海市民而言,那些老旧厂房早已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老旧厂房何去何从?
龙海市文化局副局长康俭明是老旧厂房“前世今生”的见证者。“龙海市委市政府倡导‘腾笼换鸟’,笼子腾出来了,换什么鸟进去?我们考虑到农民画和芗剧是龙海的两个品牌,而旧厂房特有的大空间以及较大的层高,既适合做小剧场,又适合做展厅,可以通过农民戏馆和农民画馆,为市民拓展更多的文化空间。”他说。
“老旧厂房能够提供富有历史气息的工作空间,稍加改造就能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场所。”龙海市文化馆馆长何巧忠介绍,改造的过程中,将厂房内四个大柱子利用起来,作为农民画布展的依托,并因势利导在中庭布置了一个创作空间,“通过整体设计,废弃厂房变成了大家喜欢置身其中的空间。在这里,农民画家可以聚在一起讨论、创作、笔会等等”。
作为老旧厂房改造的先行者,龙海市芗剧研究所所长康志星“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的理念是修旧如旧,在保护老厂房原有格局的基础上,三分之一做成舞台,三分之二为观众席。舞台后面没有大门,我就利用窗户做了一个进出口通道,确保消防安全。”他说。
厂房改造完成后,设计团队特意在广场上保留了一台蒸汽液压机。“就是想让大家记住,这片园区曾经是龙海市国营齿轮厂。”康俭明说。
站在车水马龙的路边看龙头文化公园,曾经斑驳的老厂房,如今是农民画馆;曾经的生产车间,如今是农民戏馆;曾经的厂区,如今是时尚的“龙头文化园”。
实地感受这一“华丽转身”之后,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林焱认为,工业遗存在产业创新、经济转型、城市发展等方面有着很大的潜力。让老旧厂房长出文化‘新苗’,既能避免拆旧建新的高成本投入,又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在城市发展中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雨中的农民戏馆。
“这是一片有营养的土壤”
“眼下,芗剧演出依然在广大乡村大有市场,但也遭遇着观众流失、人才断层、演出质量下滑、市场化探索遇阻等困境。”康志星目睹了这些年来芗剧市场的变化,“演艺人才的断层,是另一尴尬。父辈艺人功底深厚,可称为‘匠人’。但民间剧团的年轻一代演员,是以唱戏为谋生手段的,缺乏钻研精神。”
农民戏馆的出现,成为芗剧团演员排练、交流的一个好场所。“芗剧排练需要抛掷物品,舞动器械。一般的建筑层高无法满足要求,一抛掷器材就碰到天花板。这个老旧厂房刚刚好。”康志星说。
面临困境,有关部门还在积极求变。今年4月至明年元宵节期间,龙海市举办芗剧“百团汇演”,采取“政府买单、群众消费”的形式,给予参演的剧团5000元的补贴。每周六晚,100多个民营职业剧团在农民戏馆轮番竞演。
“以前,他们都在乡下演出,在市区演出的机会比较少。通过‘百团汇演’,他们增加了展示机会。观众的热情非常高,每一场的人数都超过300,有100多个发烧友几乎每场都到。”龙海市文化局局长王跃宗表示,通过对演出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也能促使职业剧团提升自身专业水准。
从农民戏馆出来,一转身便来到农民画馆。进入这个被绿植、画作环绕的场景里,很难不被这里迸发的活力打动。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批没有专业美术基础却热爱画画的农民,大胆地用色块和丰满的人物刻画,将乡土的生活和美好的期望一起填抹在了画纸之上,并登上了全国美术乃至世界美术展览的殿堂。
“很多农民画家朋友都渴望一间有着高天棚的开放式工作室。这样,在里面才能迸发出精彩的想法。”何巧忠说,龙海市委市政府把想法变成了现实,“与其说这里是农民画馆,不如说是创意家俱乐部,这是一片有营养的土壤,各种可能都会发生”。
“这几年,市场对农民画的认可度不足,农民画经济效益并不很好。我们也想通过政府行为,把特色文化展现出来,逐步提高社会认知度,给农民画多一些支持。”王跃宗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画馆里经常有各类农民画展览、活动,画馆平时免费对公众开放,“当然,我们也承接其他各类展览,比如迎春水仙花展、西洋外贸商品特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书画展等公益展出”。
“文艺创作为啥偏爱老旧厂房?”有人问何巧忠。
“老旧厂房布局规整,接地气,空间又特别开阔,太符合文艺创作的格调、品质和需求了!”何巧忠回答。
市民在龙海龙头文化公园农民画馆观赏作品。
“立足资源禀赋谋发展”
在老旧厂房改造中,龙海市船舶展示馆是个独特的存在。
“海澄镇规模大且可利用的老旧厂房并不多,但各类零散闲置的厂房不少。把这些分散在不同区域的‘低小散’资源梳理利用好,可以就近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龙海市海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宗瑞介绍,当地政府将龙海水泥船厂的旧厂房改造成船舶展示馆,既让旧厂房留存了那个时代水泥船的历史记忆,也让建筑有了新的用途。
“船舶展示馆自从修缮后,经常迎来社会各界人士参观游玩,同时也成功举办了两届的月港文化节,人流量最高峰达到每日上万人次。”陈宗瑞介绍,龙海古月港是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当年,18条通往东西洋47个国家的航线,龙海商人“下南洋、闯东洋、泛西洋”的豪情壮志,成就了龙海人“走向大海、融入世界”的光荣与梦想。
如今船舶展示馆成功赋予了旧水泥船厂新的灵魂,而临近的龙海航运公司旧厂房,则被改造成一个咖啡馆,是一个集学习阅读、休闲娱乐、沟通交流、邻里互助于一体的多功能社区公益文化空间。
在林焱看来,城市的记忆和文化需要承载物,而这些历史文化记忆的痕迹,可以在旧厂房里找到。利用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文创展馆也是一种文创产品。“老旧厂房的保护利用有多种路径,只要我们用心用情,创新创造,多往文化上使劲儿,多向文化中心聚焦,就一定能把更多的可能变成美好的现实。”他说。(记者 苏益纯 白志强 通讯员 周志荣 郭高杰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