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海堤”扮美飞地渔村
涨潮时,小船穿行在红树林间。
晨光暮色中,绵延的红树林随着潮起潮落,或露出滩涂,或浸入海水。涨潮时,树身逐渐被淹没,只见树冠在海浪中摇曳舞蹈;退潮时,树身慢慢探出水面,像少女在海边沐后梳妆。郁郁葱葱的水上森林,把滩涂隔出一条条蜿蜒水道,时不时有小渔船穿梭其间,绘成一幅美妙画卷。
这是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一处堤外风光。缘于当地政府和村民们的多年守护,如今下岐村的红树林生态系统搭建起海岸绿色长廊,海堤不仅成为村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也令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
飞地渔村重现绿色海堤
上世纪90年代末,福安在沿海首批相继建成了下塘、马头和农场连家船民安置点,建房33栋,安置船民60户290人。这3个渔民新村,地理位置上属于湾坞镇,而村民却属隔岸的下白石镇下岐村管理,被当地人称为“飞地渔村”。
告别“水上漂”生活之后,上岸船民不断完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还特别用心守护村子海堤外那一片红树林。
福安赛江下游白马港两侧,天然分布着一种叫作“秋茄”的红树林。秋茄俗称“海榕树”“海薜荔”,其种子可以在树上果实中萌芽,长成小苗,然后再脱离母株,坠落于淤泥中发育生长。
当地群众把海岸绵延的红树林称作“绿色海堤”。然而上世纪中期,赛江下游湾畔的红树林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直至80年代后,政府开始重视沿海防护林建设,那里的红树林才得以一点点恢复。
近年来,随着净湾行动等保护措施的推进,下岐村的“绿色海堤”重现原本风貌,切入滩涂的红树林形成一层层稳固支架,有效抵御了风浪袭击,使那里变成飞地渔村美丽而平静的海湾。
净湾行动修复湾畔生态
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湾行动,是飞地渔村实践海湾生态修复与整治的重要举措。2016年,在政府主导下,下岐村开始清退湾畔无序养殖户。同时,逐步建立起了污水处理、海域环境监测、渔船生活垃圾收集、人工岛礁扩建、增殖放流、红珊瑚资源保护等多元生态保护长效举措。
党员、干部、村民、志愿者,人人都成为净湾行动的参与者、绿色海堤的守护者。
下岐村下塘船民党小组,探索飞地生态治理有效模式,党员包片定责,带头保护这一带湾畔分布的红树林湿地。村民们在红树林旁修建堤坝,定期清理滩涂环境,使飞地渔村湾畔从“黑乎乎”变为“绿油油”,大大提升了海域生态涵养功能。
红树林的繁盛生长,改善了沿海滩涂的生态环境,让海洋贝类生物数量明显增长,贝蛤螺蛏多了,鱼虾蟹也多了起来。“我们引导村民将580亩滩涂改造成生态养殖塘,进行弹涂鱼养殖,收获良好经济效益。”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说。
2017年,福安市沿海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入选福建省首批重要湿地名录。以此为契机,在政府主导下发动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成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新模式。“我们村自发组建了义务巡查队,每个月到红树林区域巡查,平日还要做好漂浮垃圾的清理工作。”下岐村村民江小全说。
美丽公约永续秋茄风光
去年3月以来,下岐村两委积极响应福安市“爱我福安,从我做起”的号召,将保护红树林湿地和绿化、美化渔村的具体行动纳入村规民约。
下岐村投入12万元修建起渔民广场。同时,开展党员志愿者认领和兑换“微心愿”的生态保护活动。原先村边沿海的一处处临时垃圾场被清理了,填上黄土、栽上草木。这些以往“被遗忘的角落”,如今变成了一处处美丽的小花园,与堤外秋茄风光相得益彰。
“结合‘美丽公约’的落实,我们还引入封闭海湾生态修复公益性项目,借助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等科研力量,进一步保护好红树林生态系统。今年,我们在专家指导下,还试种了红添菜、翠芦莉、海马齿等海水蔬菜和海上花卉,助力恢复海洋生态环境的多元结构。”下白石镇一位乡镇干部说。
对红树林的保护意识和行动自觉齐头并进,让红树林面积不断增大。2016年以来,福安市又在下岐村及周边完成红树林恢复种植2000多亩。放眼眺望,飞地渔村湾畔滩涂上,红树林宛如一条绿色绸带,覆盖了2公里多的长滩。(记者 黄枫 通讯员 郑望 林耀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