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图】“穿越”鼓浪屿 探寻名家足迹

21.11.2017  19:37

  图为鼓浪屿新华书店的名人墙。鼓浪屿的美,不仅在于它迷人的风光,更在于它厚重的人文底蕴。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新华网厦门11月21日电(刘默涵 江浸月 实习生 陈淑梅)谈起鼓浪屿,人们更多想到的是音乐——这是一座被世人公认的“音乐之岛”,但它还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思想者的岛屿”。

  拨开历史的烟云,可以清晰地看到,巴金、林语堂、郭沫若……一位位文化名人,都在这座岛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它,是巴金笔下“南国的梦”;林语堂在鼓浪屿遇见了“情深”和“缘浅”;郭沫若登临日光岩后,发出“屹立鹭江第一峰”的喟叹。

  今年,鼓浪屿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回首过往,鼓浪屿以自己动人心魄的魅力,在诸多名家笔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如今,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续写崭新篇章。

  近日,新华网记者循着历史脉络,探寻这些名家在鼓浪屿上留下的足迹。

  这是从鼓浪屿某旅馆二楼拍摄的海景。1930年秋,巴金第一次来到鼓浪屿,也曾住进岛上一家旅馆二楼临海的房间。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图为鼓浪屿某民国建筑里的陈设。1932年春,巴金再次来到鼓浪屿,在岛上停留了一天。这年,他出版了中篇小说《春天里的秋天》,故事的发生地就在鼓浪屿。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这是2017年11月14日拍摄到的一艘渔船。1933年,巴金与两位朋友坐“划子”来到鼓浪屿。事后,他回忆说,“我一生最快乐的日子(可惜非常短促)就在这土地上度过的”。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鼓浪屿夜景(2017年11月15日晚摄)。1935年,巴金在日本横滨眺望夜空中的星星和住处前的大海时,触景生情,怀念起鼓浪屿并写下了《月夜》。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鼓浪屿管委会办公地曾为鼓浪屿养元小学旧址(2017年11月15日摄)。1905年,林语堂10岁时,转到厦门鼓浪屿养元小学读书。13岁小学毕业后,林语堂进寻源书院读书。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一名女孩在鼓浪屿三一教堂前拍摄写真(2017年11月14日摄)。在林语堂的人生中,鼓浪屿是他“与西洋生活初次接触”的地方,他在这里迷上了西洋音乐,迷上了“绿草如茵”的运动场,开始了他“脚踏中西文化”的旅程。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鼓浪屿日光岩景区(2017年11月14日摄)。1962年11月,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到达厦门,下榻鼓浪屿干部招待所。翌日,郭沫若参观了日光岩、郑成功水操台和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郑成功水操台旧址(2017年11月14日摄)。1962年11月,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到达厦门,下榻鼓浪屿干部招待所。翌日,郭沫若参观了日光岩、郑成功水操台和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郑成功纪念馆。图片拍摄于2017年11月14日。1962年11月,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到达厦门,下榻鼓浪屿干部招待所。翌日,郭沫若参观了日光岩、郑成功水操台和日光岩下的郑成功纪念馆。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远瞰鼓浪屿日光岩(2017年11月14日摄)。在日光岩游览时,郭沫若挥毫写下一首七律《登日光岩》,写下了“屹立鹭江第一峰”的诗句。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鼓浪屿,以其动人心魄的魅力在诸多名家笔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幕。如今,一代又一代鼓浪屿人精心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传承着历史文脉,续写崭新篇章。 2007年,舒婷推出散文集《真水无香》,她在扉页写着题词“我的生命之源——鼓浪屿”。新华网发(陈淑梅摄)

  舒婷长期定居在鼓浪屿,她的绝大多数诗文,创作于她居住的鼓浪屿中华路13号。新华网发(陈淑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