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中的美国政治:揭秘真相还是娱乐至死?

22.05.2014  20:14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纸牌屋》中的美国政治:揭秘真相,还是娱乐至死?

  《纸牌屋》第二季上载第一天,观剧人数就是第一季的八倍。主演凯文·斯派西曾说该剧99%的情节都是真的。关于该剧是否揭示了美国政治“腐朽而黑暗”的现实,成为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的观众都在争论的焦点

  文/刘思羽(发自纽约)

  《纸牌屋》第二季又火了。

  新一季同样13集一气放出,延续第一季的话题效应,第二季上载第一天,观剧人数就是第一季的八倍,其中不少人在周末一口气看完该季13集。面对这种“全民观剧”态势,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忍不住发推特专门“恳求”,先睹为快的人不要剧透。

  也因第一季的火爆,搜狐视频网站买下《纸牌屋》第二季在中国独家播映权。相当一部分中国观众,认为该剧揭示了美国政治“腐朽而黑暗”的真相。其实,《纸牌屋》在美国引起的诸多争议中,关于剧情是否反映现实,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

  《纸牌屋》真的是看清资本主义政治中心的窗口么?从第二季中几条故事主线,来看看它们与现实的关联。

  白宫的“暗战

  在第一季中,主人公弗兰克·安德伍德是作为国会多数党的党鞭,所以剧情内容不管如何千变万化,多是围绕参、众两院和党派政治斗争展开;到了第二季,主角成功当上副总统、并继续向更高目标前进,因而剧情的重心,顺理成章地转到了以白宫为中心的行政体系,以及白宫与国会之间不可避免的交锋。

  在第二季中,弗兰克直接对观众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副总统有两种类型:受气包与斗牛士。你以为我是哪一类?”以副总统的身份、设计逼总统下台,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第二季的剧本大纲;也可以说,正、副总统之间的关系,是本季最核心的剧情元素。

  在现实中,根据美国宪法,副总统的确是总统职位的第一继任人选,当在任的总统于任内死亡、辞职或者遭到弹劾时,副总统会继任成为新的一任总统。从理论上说,副总统有“暗算”总统的可能。但这种理论至少得基于两点假设:一、正、副总统之间不和,且上升到对立的程度;二、副总统有意通过如此“暗战”的方式成为总统。

  现实中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并不是很容易。首先,作为竞选伙伴,正、副总统是利益共同体。“阴谋论”者可以假设他们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竞选阶段彼此的搭档,已经是经过无数轮谈判妥协的结果,以确保对方不会“背后使刀”。就算人心难测,在现实中当副总统的人善于伪装,或者像弗兰克这样虽然明摆着野心极大、总统迫于形势不得不任命他为副手的情形,但“副手逼宫”的代价依然太大,更不用提在法治相对完善条件下、设计害死现任总统那种极端不靠谱的手法了。

  在美国历史上,共有九位副总统接任了总统职位,其中八位是因总统死于任内继任,只有福特是因为当时尼克松总统辞职而继任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九位曾经的副总统,一手策划了那些总统的死亡或者离任。

  《纸牌屋》的编剧自然是熟悉美国历史的,为什么还要将第二季主线如此设定?应当说,编导首先抓住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最没有可能发生的事,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恰恰也是最吸引人的。更何况,“挤走总统、取而代之”的决定,是符合第一季以来主角的性格设定:以弗兰克的野心、性情与能力,在他已经做到副总统的时候,要继续满足他的权力欲,只能是自己做总统。

  在受制于情节合理的逻辑下,编剧导演的功力体现在:不仅要让主角的动机与行为“合乎情”(契合角色性格与心理),更要让观众觉得“合理”,即弗兰克的整个计划与一系列行动,得在逻辑上能“自圆其说”。也就是从这一步开始,《纸牌屋》的手法就与“真实”不相干了:一切只为捏造得顺利。因此,观众在看完第二季后,可能会感概:一是弗兰克的运气太好了,二是他的对手太弱了。当然,这种“不真实性”,很难用来质疑剧情的“不合逻辑”,毕竟,所有的故事框架和由头都是人为设定的。

  “99%的情节都是真的”?

  在“继任总统”这个总线索下,《纸牌屋》第二季依然有非常丰富的支线剧情。主演凯文·斯派西曾说该剧99%的情节都是真的。如果把他说的话,改成“都有真实(事件)作参考”,应该更为准确。即使如此,如果考察该剧是否反映了华盛顿决策圈的“真实面目”,单看事实本身是不够的,还得看它援引事实的根据、以及在剧中处理的手段,是否能在现实环境中发生。

  应该说,剧中还是有些情节,无论从缘起,还是表现过程,乃至最后解决方法,都与现实比较接近。比如,剧中表现的白宫与国会的预算之争,以及可能引发的联邦政府关门事件,在现实中奥巴马任期内已发生,最后也的确是通过两党妥协而解决的。现实与电视剧唯一的不同,只在双方妥协中各自用来交换的利益名目不同。

  事实上,关于“参考”现实政治事件,《纸牌屋》系列的编剧标·维利蒙承认,剧中很多支线细节,并非一开始就规划好的,而是在剧本写作过程中,根据最近发生的热门事件而 编排进去的。因此,关心时政的观众,在看该剧时,会觉得更加亲切。

  比如,由第一季延展过来的环保政治话题,虽说主要涉及弗兰克的太太克莱尔,而且只集中在“水污染”这个比较窄的环境问题,但其中影射的环保政治现状,还是与现实有很强的关联度。不过,环保政治,说白了,和其他主题的政治活动一样,其核心依然是利益斗争、交换与妥协。现实中,水污染其实是七八十年代的环保话题,且后来通过立法已基本解决。

  有心的观众,还是能通过《纸牌屋》中对这一主题的演绎,联想到当今的几个热点问题,如气候能源法案、Keystone输油线路建设等。显然,编导的这种手法,就是典型的“借古讽今”。

  剧中另有相当一部分支线情节,只是用了现实中某些案例作为由头,往下讲述的,则都是虚构的故事。比如克莱尔在第四集中难得真情流露地“揭秘”,对应的是现实中美军内部难以忽视的性侵害问题。不过,这种政治问题,在剧中只是作为角色其他活动的筹码,并非直接表现的对象。

  此外,剧中作为联邦调查局“鱼饵”的黑客那条线,很难不令人联想到现实中的斯诺登事件,这种手法,是典型的“顾左而言他”。

  有些情节,如第二季第11集中令人惊诧的“三人行”,这种权势人物荒唐的性活动,让人想起肯尼迪、克林顿等白宫首脑的风流韵事。只不过,在《纸牌屋》这里要表现得更为夸张。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国有关的外交题材,成了第二季主要剧情线索之一。而编剧在经营这一线索时的手法与功力,足以管窥全剧。冯山德这位政治掮客,串起了剧中所有和中国有关的情节。至于那些具体的事件,从有现实参照的桥梁工程投资与中日东海摩擦、到“表层属实、幕后难考”的汇率与稀土事件,再到基本上属于异想天开的“赌资贿选”,尽管虚实不一,但这些情节都只是为了强化一个意思,即:中国,的确是美国在目前阶段最关心的对手。与其说这种描绘反映了美国当前的政治现实,不如说它“迎合”了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事实上,整部《纸牌屋》都是这样一种“迎合”。

  作为一部以纯粹描绘政治黑暗面为己任的娱乐作品,又经由精确算计用户网民偏好的渠道商制作推出,都注定了该剧是以“娱乐”和“博取话题”为最主要目标。借用老狐狸弗兰克的句式问一句:美剧有两种形态:娱乐与更娱乐,你以为《纸牌屋》是哪一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