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创新纪检监察工作:织密监督体系 提升治理效能
“多亏了‘五抓五重’的指引,解开了我‘抓什么、怎么抓’的困惑。”年终岁首,任职不到半年的德化县汤头乡纪委书记涂春雷对照“五抓五重”履责清单,盘点过去一年工作,谋划新一年的思路。
“五抓五重”即抓日常监督,重在落实抓早抓小;抓审查调查,重在加强自办案件;抓责任追究,重在做到失责必问;抓标本兼治,重在推动建章立制;抓自身建设,重在坚持严管厚爱。2017年7月,省纪委在半年工作会上提出“五抓五重”要求,为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提供基本遵循。2018年12月,省纪委又出台深化“五抓五重”、落实监督责任25条举措,进一步细化和明确履责清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长期研究福建反腐倡廉工作的福建农林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陈建平认为,“五抓五重”契合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是纪检监察机关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以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一把“金钥匙”。
推进国家治理的关键是治权,治权离不开监督。在深化“五抓五重”中,省纪检监察机关聚焦监督首责,立足“抓日常监督,重在落实抓早抓小”,紧盯权力运行环节,把日常监督做起来、做到位。
“感谢组织的教育、挽救和帮助,我将汲取教训,严守纪律规定……”2019年7月,一名省管干部接受省纪委监委诫勉谈话后深深自责道。此前,该干部因违规组织宴请并让企业家买单的问题,先后两次受到函询,最终承认了事实,并退还相关费用。
多把把脉,多动“婆婆嘴”,多感知湿燥寒热,常扯扯袖子、红红脸,帮助去污除垢、净身洁体。我省纪检监察机关督促各级党组织落实主体责任,从小处着手、小节管起,把日常监督与日常教育、日常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贯通运用“四种形态”。数据显示,2019年我省共运用“四种形态”处理56962人次,其中第一、二种形态占比达到93.1%。
我省还积极探索日常监督有效载体,提升监督质效。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坚持“监督在一线跟进”,将全省“五个一批”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列入监督重点,省纪委监委实现对投资额百亿元以上项目监督全覆盖,推动矛盾解决在一线、整改落实在一线;完善“1+X”监督机制,将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与部门职能监督贯通起来,推动形成群策群力、共管共治的监督格局。
作为监督的“后墙”,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审查调查就跟进到哪里,突出“抓审查调查,重在加强自办案件”,对侵害公权力廉洁性的,坚持零容忍、强高压、长震慑,该出手时就出手,利剑高悬,重典治理,充分体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纪检监察工作就在身边。
2019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75件,其中厅级干部案件56件、处级干部案件30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680人,移送司法机关490人。
惩是手段,救是根本。在铁面执纪的同时,省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对“问题干部”不离不弃,积极帮助他们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组织入党一生一次,精神入党一生一世。”2019年7月1日,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组干部与被留置的诏安县原县委书记何德发一道过组织生活,他深刻忏悔道,“此时此刻,我才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章》中‘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
与何德发一样,省纪委监委查处的多起省管干部经历了“从拒不配合到敞开胸襟主动交代”的心灵感化、内心净化之变。
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我省始终带着党组织的关怀和爱护,带着纪检监察人的情怀和温度,以治病救人的医者仁心,不放弃任何“病人”,警醒、凝聚绝大多数人。
干部犯错误,组织有责任。针对案件背后暴露出的失职失责问题,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抓责任追究,重在做到失责必问”,坚持权责确定、权责一致原则,紧盯“关键少数”,突出政治问责、“终身问责”、精准问责,坚决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2019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对126个党组织、1229名领导干部实施党内问责,给予党纪处分435人。
为确保精准规范问责一贯到底,每年年初,福建坚持由省领导带队,对各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开展专项检查,形成“问题清单”“问责清单”,推动问责问得准、问得严、问得实。
问责只是手段,负责才是目的。我省在坚持精准规范问责的同时,对不作为、乱作为、虚拖懒、假大空行为,及时拿起纪律戒尺,促其知耻而后勇、知痛而后进,推动科学用权、规范用权、精准用权。
“这笔资金没有经过集体研究,暂时不能拨。”不久前,政和县一乡镇主要负责人“叫停”一笔拟拨给村里的资金,及时制止了违规问题的发生。2019年初,该负责人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他深有体会地说:“扛好主体责任,就是要从点滴中抓起、管好,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处置。”
让人们穿紧“防护衣”、打好“疫苗针”,心存戒尺,修章建制,循规蹈矩,培根固本。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围绕“抓标本兼治,重在推动建章立制”,坚持问题导向,寻找病根,对症下药,开出治本良方,用好用活纪律检查建议书和监察建议书,涵养良好政治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通过总结分析审查调查、巡视巡察中发现的体制机制问题和制度漏洞,聚焦短板弱项,探索推行政治生态分析报告制度,推动审批监管、工程建设、金融信贷、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督机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我省还坚持“制度+科技”手段,让权力运行可视、可控、可查、可纠,压减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动标本兼治取得实效。比如,针对扶贫(惠民)资金监管“九龙治水”、腐败问题易发多发问题,省纪委监委督促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建立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扶贫(惠民)资金在线监管平台,省直11个部门37项144亿元的扶贫(惠民)资金全部“入网”、实时监控,惠及群众超过630万人。
“五抓五重”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治理效能能否充分体现,关键在于“打铁人”。“只有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约束自己、管好自己,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厚爱,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爱护。”省纪委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推动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首要的就是推动队伍建设高质量提升。据统计,全省纪检监察系统2019年共举办培训班870期,培训干部86400多人次,与2018年相比增长85.3%。
既要本领高强,更要政治过硬。省纪委监委坚持把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学习贯彻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省纪委监委还出台纪检监察干部“六带头、六严禁”行为规范,紧盯“小切口”,强化“零容忍”,列出6个方面18个“负面清单”。同时,常态化开展内部监督,加强办案安全管理,建立重要纪检监察干部廉政档案,优选聘请首届28名特约监察员,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刀刃向内,对执纪违纪、执法违法者零容忍,坚决防止“灯下黑”。
日常监督是基础,审查调查是关键,责任追究是抓手,标本兼治是根本,自身建设是保障,“五抓五重”构成了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全链条”。
“实践证明,‘五抓五重’不仅有效解决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不想监督、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的问题,推进‘形’的重塑、‘神’的重铸,而且通过‘五个抓手、五个抓点’,织密了监督体系,扎紧了制度‘笼子’,提升了治理效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监委主任刘学新表示。(记者 林蔚 通讯员 陈金来 陈宝福)
【责任编辑:洪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