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扶贫”不容忽视

30.11.2016  16:35

  山东临沂通过开展“精神扶贫”,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日渐转变,“要我脱贫”越来越少,“我要脱贫”越来越多。这是记者近日在沂蒙革命老区山东临沂采访时发现的新变化。(11月8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扶贫工作越来越重视,各项优惠政策不断落地,脱贫攻坚的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快。但是,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各地干部在帮扶贫困户脱贫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资金和物质上的帮扶,而忽视精神上的帮扶。一些贫困户因缺乏“精神帮扶”,失去向贫困命运挑战的精神动力,造成了一些地方“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尴尬局面。

  更为可怕的是,一些贫困户由于“精神贫困”,始终难以走出脱贫的圈圈,甚至陷入“越扶越贫”怪圈。这些贫困户由于摆脱贫困的信心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自己不通过劳动,就能享有好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他们当中有些人把扶贫帮扶当作“天上掉馅饼”,有的因此脱贫致富的依赖性增强、主动性降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的甚至消极无为,好逸恶劳,认为我没吃没喝,反正有政府干部帮我脱贫、帮我兜底。不少贫困户因为主观能动性不足,一些人被扶多年仍然贫困;一些人在“扶一程”后,生活条件虽然改善了,一时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但是由于精神上依然“贫困”,缺乏足够的自我发展的动力,短暂脱贫后便又再返贫了,没有真正实现彻底地得以脱贫。

  毋庸置疑,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也不能忽视。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通过内因才会起作用的。精准扶贫工作也不例外。倘若贫困人口从心理上、精神上、智力上不能走出阴影,不能有效地激发他们摆脱贫困的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由被动变主动,那么各种政策、措施就只能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就会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事倍而功半。换句话说,这些贫困户由于精神失守,就会犹如得“软骨病”一样,没有了自信心,即便再多的人帮扶,也难扶得起。

  由此可见,要想让贫困户彻底地摆脱贫困,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要帮助贫困户做好精神脱贫工作。在加大物质帮扶力度的同时,也应从思想上、精神上加大对他们进行帮扶,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要让贫困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增强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内生动力,增强摆脱贫困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根本行思想转变。要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增强致富本领,提升自主脱贫能力,真正实现用劳动改变贫困面貌。总之,只有 “物质扶贫”、“精神扶贫”一起抓,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精准扶贫工作才会取得最后的胜利。(漳平市委文明办 陈开冬)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