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福建叙事
未来五年之于中国,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未来五年之于福建,是抓住机遇,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期,是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的攻坚期。
五年后的未来从现在起步。如何开好局,起好步?
对此,福建3800万各族人民关注着,期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台湾同胞关注着,遍布全球的福建籍侨胞关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地关注着,越来越重视中国市场的世界也在关注着。这一切关注的目光,都将凝视点聚焦在中共福建省委全委会刚刚通过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建议》既展现了福建省上下加快建设新福建的责任感紧迫感,又体现了福建决策者对时局的准确认识和对未来的理性判断。福建省委对中央新的发展理念的透彻理解和在这份文件的起草过程中对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所做的执着追求,为福建走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奋力前行,
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的底气从何而来?
11月13日,福州西湖清风拂面、碧波荡漾。湖畔的福建会堂内,未来五年福建的发展蓝图就此诞生。
《建议》明确提出,“全省经济保持稳定较快、高于全国平均增长,在‘十三五’时期内,提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
三期叠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底气从何而来?
底气来自对战略机遇期的准确把握。
近年来,福建经济社会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98.67亿元,同比增长9.0%,预计全年经济总量将稳步增长,为“十三五”奠定良好基础;尤其是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的动能和后劲不断增强。
随着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加大,自贸试验区、“海丝”核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州新区等国家战略叠加,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对台、生态、开放、海洋等优势逐步凸显,加快发展潜力空间巨大。
“当前全省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谋发展抓发展氛围浓,福建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是建设新福建、再上新台阶的题中要义。”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表示,“从发展要求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必需的;从发展阶段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艰巨的;从发展基础来看,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是完全可能的。”
底气来自对经济新常态的清醒认识。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福建面临加快结构调整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动力不足、保持整体竞争力与要素成本上升、区域优先发展与均衡发展等矛盾;同时,产业结构不够优、竞争力不够强,对台等优势发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难度加大。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机遇和挑战相互交织,但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国内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福建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陆开锦分析。
“产业优”是“十三五”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此前一次福建省委全会,已就产业转型升级问题作了专门部署,提出加快产业转型,必须下大力气做优增量,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动力转换作为根本出路。
今年3月,由全球集成电路巨头台湾联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在厦门火炬(翔安)产业园动土。该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预计2016年12月试生产,规划最大月产能为12英寸晶圆5万片。依托于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清华紫光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基础,厦门将完成“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进而构建千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厦门加快两岸产业融合、推动产业升级的鲜活例证。
为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制造业重地泉州大力推进“机器换工”,加快推动以“高端数控设备”应用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去年以来,近1000家泉州制造企业应用国产数控系统1400多套,建成制鞋、水暖卫浴、汽车配件等数十条自动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减少用工20%至30%、降低设备成本30%至50%。
底气更来自改革创新的动力转换。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首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今后五年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决策找准了新着力点。
“供给侧包含三大要素,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处副处长蒋淞卿认为,从福建发展现状来看,三大要素都有进一步提升和优化的空间。
近年来,福建物资资本积累总体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人均存量仍然较低,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福建多山,平原空间细碎,陆域交通系统长期欠发达,导致沿海空间利用不足,人口集聚潜力尚待挖掘。而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经过蒋淞卿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对福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一五”时期的约50%下降到“十二五”的约25%;亟待通过鼓励创新发展、提升空间效率、加快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途径予以提升。
在“供给侧”结构调整方面,福建已经展开了探索和努力。为释放人才潜能,今年7月福建省政府出台政策,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经同意离岗创业的,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并可享有参加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等待遇;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兴业银行积极鼓励企业尝试跨境融资方案,帮助自贸试验区企业融资成本由4.5%直接下降到1.8%至2.8%之间。
记者注意到,《建议》44次提及“改革”,诸如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持续推动简政放权等方面,都指向于“供给侧”改革,旨在建立一整套“机制活”的制度体系。
时不我待,政策叠加优势如何显现?
一年前,“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马尾正式上线。作为首批“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十八个项目之一,这个交易所每天已有120多家远洋渔业会员企业参与线上交易。
一年后的11月17日,《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推进产业对接合作、加强海洋合作、拓展经贸合作等“海丝”核心区建设的八项主要任务。
“顺应‘海丝’机遇,下一步我们还计划将交易所分中心开到东盟各国。”“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主席江雄说。
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再到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各种国家战略聚焦、各种政策要素叠加,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
700多年前,福建孕育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刺桐港;100多年前,近代思想家林则徐、严复从这里出发“开眼看世界”;30多年前,福建成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省份之一……
当历史机遇再一次摆在眼前,曾经数度矗立于时代潮头的福建,将如何把握?“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福建省委提出。同时,必须以系统论的理念看待诸多政策叠加,统筹和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展任务。
“从对台到对外,从海洋到生态,从扩大开放到倒逼改革,中央赋予福建的各项政策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共同构成‘五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认为。
刚刚出台的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在关于对台工作的篇章中提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打造平潭等对台合作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福建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进一步凸显了海西、平潭在两岸关系大局中的地位。
今年8月,国务院在《关于同意设立福州新区的批复》中要求,要把建设好福州新区作为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贯彻落实国家支持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重要举措,实现在更高起点、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推进海峡两岸交流合作。
“从福建的改革发展实践看,中央赋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平潭综合实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正在互动中产生‘1+1>2’的化学反应。”福建省发改委副主任叶飞文表示。
福建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已推出109项创新举措,其中45项为全国首创。这些创新政策一旦试验成熟,便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复制推广。例如今年3月厦门片区开展的“一照一码”改革试点,到6月1日就已在福建全省推广实施。
在各项政策利好刺激下,今年以来福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吸引外资的激情持续迸发。1至10月,全省共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277项,同比增加423项;合同外资总额为123.5亿美元,同比增长69%;实际到资64.9亿美元,增长6.3%;前三季度,福建省对印尼、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老挝等海丝沿线合计备案项目41个,对外投资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倍。
据福建省商务厅副厅长钟木达介绍,结合“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等对外开放战略,福建将继续深化多元贸易往来,重点拓展与东盟自贸区的经贸合作,扩大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总量,支持企业到“海丝”沿线国家投资;并将加强与相关国家在港口码头、物流园区、集散基地和运送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口岸通关机制,促进货物流通和人员往来的便利化。
2001年开始“生态省”建设,2014年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生态美”是福建最大优势之一。“十三五”期间,福建将把“生态文明”要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新上项目的环保措施必须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下更大力气治理污染,继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改造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业,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产业,以此抵消新上项目可能带来的排放,“让青山绿水、清新空气成为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四梁八柱的政策体系,构成了一个中央全方位支持福建加快发展的制度架构;用足用好各项政策举措,关键在于牢牢扣紧核心任务,统筹推进、协同创新。”正在自贸试验区挂职的蒋淞卿告诉记者。
系统论还体现在《建议》提出的十三项重点任务,将“五个发展”的理念融为一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蕴含在中央赋予福建的一系列政策框架之内。如果说‘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的比较优势积累期,‘十三五’则为比较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期。”陆开锦认为,福建完全可以通过未来5年的实践探索,打造“五个发展”样本。
“五位一体、五个发展”,最终都要落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曾是我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福建宁德,30年接力扶贫、脱贫,贫困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的77.5万下降到11.3万(国定贫困线),农民年均收入达1.13万元,脱掉了多年全省“垫底”的帽子。
“福建省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20多万人,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输血与造血并重,‘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在所有领域、所有人口和所有区域全覆盖,真正实现‘百姓富’。”有关人士指出。
八闽扬帆,福建未来方位如何定义?
北纬25°15′ —25°45′、东经119°32′ —120°10′,福建平潭。这个被写入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的海岛,以对台“前沿中的前沿、特区中的特区”而闻名两岸。
今年1至10月,平潭新增内资企业2200户,同比增长40.75%;新增外资企业260家,同比增长71.05%。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海岛县,已成为联通两岸的发展高地。
时空转换,时移势易,新使命孕育新生命力。福建是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省份之一,然而由于特殊的历史、区位原因,过去30多年的发展相对滞后,甚至一度被看作东部沿海的黄金断裂带。
进入新世纪,两岸关系持续升温;特别是2008年以来,两岸经贸文化交流向纵深推进,海峡两岸之间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11月7日,习近平在新加坡同马英九会面,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巩固深化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坚定了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
未来五年,福建的方位将如何定义,这是交给福建人民的一份考卷。
今年1至10月,福建与台湾的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574.6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底,台资已连续15个月居福建外资来源首位。闽台经济交流向更深、更实、更广泛的领域发展。
福建将运用其位居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并与台湾一水相隔的地理优势,与台湾产业紧密链接,并充分发挥多重叠加的政策优势,与台湾市场深度交融。
6月底,连接北京与福州的京福高铁全线通车。作为福建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高速铁路,它将与正在建设中的福平(福州至平潭)铁路衔接,为未来的“京台铁路”预留想象空间。
“通过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群等基础设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还将成为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福建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说,福建正在通过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加快推动台湾海峡东西两岸的经济整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厦门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文溥表示,福建将为两岸经济大融合充当“先行军”,并逐步形成中国东部沿海一线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的完整发展布局。
黄端认为,未来的福建将成为一个“优势凸显、特色鲜明、作用独特”的区域。这个区域对外开放和对台特色鲜明,将通过与海峡东岸的互动联合,打造中国东南沿海乃至亚太地区的新增长极。
福建省委提出,“十三五”福建将紧扣中心任务,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台阶,这是中央交给福建的任务,既关乎福建,又关乎全国大局。
尤权表示,一个地方的发展要找准它在全局中的定位,凸显它在全局中的特殊作用,这就是比较优势。福建突出的优势是对台和生态;“十三五”时期要把这两篇文章做得更加精彩。
对台前沿、海丝核心、生态示范、改革尖兵,无论是从全国布局来审视福建,还是从日渐紧密两岸交流来思考未来,福建的明天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