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9种乐器 耄耋老人一人能演一台戏
自己整合9种乐器做成乐架,还会方言讲古,准备在非遗文化日登台秀绝活——
林友汀在自制的架子前表演。
“祝各位健康长寿……现在我给大家唱《三家福气》。”记者刚刚进门,没等大家反应过来,林友汀便敲锣打鼓,以自己擅长的方式打了招呼。
“这位可以说是我县目前为数不多或者说是仅有的老艺人,他很全面,会独角戏、讲古,这都是濒危的宝贝。方言讲古,没有花俏的表演方式,使用的是地方俚语,我们采取了就地保鲜措施,将他的表演录下来,对我们地方语言、文化进行抢救,保护母语。”县文化馆馆长陈荣振介绍道。
3月11日,大济镇龙坂村,简陋的房子里,沉寂太久的林友汀,因激动而炯炯的眼神,胀红了的脸上鼓起青筋条条,嗓音洪亮又略带沙哑,表情时喜时悲,表演很卖力。听到声响,不少邻居们过来围观。
“寻访了3年,我才打听到有这么个人。我见到他时,他缩着脖子,看起来无精打采。谁知我一说明来意,他双眼瞬间就亮了,噌地站了起来,张嘴就来。”陈荣振当时就被震住了。讲古是项高雅的民间艺术,是一种纯粹的语言表演艺术,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现场发挥。
头戴黑棉帽、身着黑夹克、脚下却是一双板鞋,右脚的板鞋上用铁丝绑上了一块大螺丝钉和麻将子,麻将子用于敲锣,大螺丝钉用于打锲;左脚同样用铁丝绑上了铲。锣、铲都简单地固定在一个塑料篮子边,篮子上方是一小鼓,林友汀的腿上一把尺胡,身后的床铺上还摆放着大吹、笛管等乐器。
“以前曾经做了一个乐器架,可以把9种乐器都摆放在一起。一个人就能演一出戏,只是有些年不用了,乐器架坏了。”为此,记者前往采访的前一晚,林友汀自己制作了这个简易的架子,以便完成表演。
今年79岁的林友汀是鲤城人,出生在地主家庭,小时候就对各种乐器感兴趣,还有一副好嗓子。因此,读初一时,仅13岁的他就被推荐到仙游实验剧团。1957年,我县优秀民间舞蹈《木兰渔舟》登上全国汇演的舞台,林友汀也参加了,在后台拉二胡。那是他最“傲娇”的一段时光,他狂热地学习着,正所谓“一窍通,百窍通”,便有了后来的独角戏。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友汀因地主身份 ,不得不离开剧团,并入赘到了郑家,育有二子一女。“我爸爸不会种田,一辈子就会唱戏。”女儿郑丽娟现在是一个民间剧团的当家花旦。
在那个娱乐匮乏的年代里,由生产队组织,大家凑点钱,请人来唱出独角戏、讲古,那是常有的事。“演出一个晚上3块钱,或者是10斤米。4张八仙桌拼成一个舞台,一把凳子往上一放,这就是我的舞台。一个传一般要讲3个晚上。”林友汀说的是跌宕起伏,老农们晚上收工了没吃饭就赶过来,眼巴巴地等着,开场也不愿错过。他的足迹踏遍全仙游。
“曾经有位知名的书画家在乡下看了我的演出后,说我是‘流浪的文艺者’,还答应我一定让我重登大雅之堂,可惜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林友汀对舞台还念念不完。
后来也曾自己组建了一个剧团,培养了一批后生,包括自己的一儿一女。此外,他还会教十音八乐,也因此得名“师傅汀”。“最早我们学乐理用的音符是‘尺工六’,刚开始用新音符我还费心思转换了。我都是从乐理开始教,从不含糊。”现在他仍然愿意教,前两年甚至还去德化当师傅。
“我还能导演。各种行当都不在话下。”林友汀换下板鞋,身姿一展,生旦净末丑都演一出,演武生也传神,动起来虎虎生风。
林友汀画了图纸,正在找人制作新的乐器架。六月份的非遗文化日,我县正在筹备一场晚会,县文化馆邀请他去表演。“我很愿意,我也愿意再去教十音八乐。”这个邀请让林友汀又精神起来了,全身充满力量。(今报记者 彭丽程 文/图)
林友汀在表演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