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籍著名画家石齐的中国画变革创新之路
导读
今天是农历大年初二,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从福清走出来,却近30年没有回过家乡的大师级画家。
他成名于上世纪70年代,其作品《迎春》、《人人都在幸福中》几乎妇孺皆知,影响了几代国人,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新中国画时代,他就是石齐。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蜚声艺术界的画坛巨匠
远离家乡30年
这期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跟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2012年12月,中国画家石齐的个人画展,在法国卢浮宫举办; 这是第一位在世界艺术殿堂--法国卢浮宫举办画展的中国画家。
法国美术界最权威的学术机构法国美术家协会,授予石齐“法国卢浮宫艺术沙龙展金奖”,这是沙龙展100多年来第一次颁给中国人。
石齐,被誉为“现代中国画开宗立派大家”。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不再拘泥于传统水墨表现,他将原有的中国画笔墨本体语言,进行边缘的扩展,突破中国画传统工笔与写意的类型。
探索出表现性极强的色彩语言,在画面布局和构图中,融合中国传统壁画式的饱满,与西方油画的空间意识,追求抽象构成的宏观效果,与具象的细节表现。在各方面为中国画注入新鲜的元素,形成中国画的新画风。
石齐,1940年生于福建福清;1963年毕业于福建工艺美院;1976年成为北京画院专业画家。原北京画院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现有烟台石齐美术馆,大连石齐艺术馆,北京三里屯SOHO石齐收藏馆等艺术馆。
但就是这样一位满载荣誉和成就的大师级画家,却在近30年的时间里,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福清。
石齐表示没有回去福清并不代表不爱回去,自己出来做艺术,应该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才对,到现在还迟迟不见效,心里觉得愧疚。一定要弄出一个所以然就像福清人到国外东南亚做生意一样,不发财不回去。自己也是这个心理,不干好自己的事业不回去。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石齐就已成名。 在中国美术界曾有这么一句话“70年代是石齐的年代”。 1972年,石齐创作的《迎春图》荣获全国美展金奖,从此一举成名。
北京瀚海2011春季拍卖会,第805号拍品石齐《迎春图》,估价300万至500万元人民币,最终成交价为3220万元人民币。
1979年接受文化部创作组安排,创作表现周总理1961年参加泼水节的画作。当年,巨幅画作《泼水节》诞生,在全国美术界引起轰动,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可以设想,假如石齐按照既定的路子走下去,他的艺术成就亦不可估量。可是偏偏在进入80年代之后,石齐一心寻求改变,而且一发的不可收拾,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大。
1980年,石齐在《中国美术报》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他将古今中外的各种绘画表现手法,归纳为三大体系,即绘画艺术形态有三象——抽象、具象和印象。
三象各有优点,要真实就具象,要朦胧就印象,要似与不似就抽象。他毅然放弃原有风格,以强烈的色块、墨团和细线,统一在自己独创的绘画语言中,形成前所未有的艺术效果。
细心的观看,大胆的取舍。将这个支离、纷乱又隔阂的空间,统一在一幅画面里。在石齐的新中国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水墨的大写意,看到了印象派的光与色,看到了画面局部的细微描写,看到了造型的千变万化,他们和谐而统一的集合在画幅之间,构成了石齐独有的绘画面貌,得到李可染、石鲁、林风眠等大师的亲睐。
艺术来源于生活,三象合一理论的提出,是石齐在艺术探索领域内的革新,也是几十年不如艺术殿堂的积累。石齐的家庭,丝毫没有翰墨诗书的家族背景。1949年,叔叔石贤源从印尼回乡办私塾,石齐与堂兄同窗学习,厌读书而好画画。闲来兴起,他会用油彩自制家庭壁画,显示出不同寻常的个性。
遇上绘画,也许是石齐的命中注定。如果当时远赴印尼,商海中也许会多出一位融商巨鳄。正是石齐当年的抉择,才有了今天这位享誉国际艺术节的画坛巨匠,才造就了今天的新中国画。
2016年7月30日,“北京石齐画院”在北京琉璃厂石齐艺术沙龙,正式成立。北京石齐画院的成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民间行为,却又让大家认识到了石齐是一位有历史使命感的艺术家,由此产生的“石齐现象”,在这个时代有新的高度。
石齐的中国画革新和创新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大艺术家的成功,其创作不仅需要和所处的时代环境紧密相连,而且艺术的嬗变更需要艺术家敢于不断否定自我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胆识。
那他的变革之路,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同?这期间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我们还将继续为大家讲述画坛巨匠石齐的艺术人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