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连城:记忆中的“走古事”
中新社福建分社-福建新闻网报道
福建新闻网连城3月4日电 题:福建连城:记忆中的“走古事”
作者 张金川 钟旖 黄水林
4日(正月十四)清晨,被细雨和鞭炮声笼罩着的福建省连城县罗坊乡里,村民罗林强吃过斋饭,在鞋上绑上一条红布带,寓意红红火火,为即将开始的“走古事”作最后准备。
“走古事”是客家乡亲闹元宵的盛大活动,以连城罗坊最为壮观。所谓“走古事”,就是将两名十岁左右的男童装扮成古代英雄人物,妆画脸谱,身着戏袍。一名扮天官主角,直立在高耸在木栏中间的铁杆上;另一名男童,则坐在主角的左下方,扮演护官的角色。两人一高一低组合成一棚“古事”,由村民抬着奔跑游行。
“古事”共有七棚,每棚约重400余斤,分别由20名左右青壮年扛着,不但要在岸上狂奔,更要在水里“暴走”。各棚之间相互竞赛,看谁“走”得快,“走古事”由此博得了“乡村狂欢节”的美誉。
“在外面过节感觉不到气氛。”为了抬古事,在成都工作的罗林强全家特地赶回来,过完元宵再出门。今年25岁的罗林强4岁时就曾被父母“赶”去做过古事,可惜“当时太小,记不清了”。
“这是我们最盛行、精彩的节日。”自18岁起罗林强几乎每年都参与抬古事,下雨天气较冷,他穿着单薄的线衣,语气肯定地告诉记者,“只要棚抬出来了,下再大的雨我们也要跑(抬)。”
对在河北读大学的罗家煌而言,“走古事”是他挂在嘴边的骄傲,“班上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我常常跟他们讲这些家乡风俗”。
“从我记事起我就很喜欢,看了十几年都没有看过瘾。”在罗家煌心里,“走古事”不仅是热闹,更是与玩伴们联结友谊的纽带,“聚在一起时,最常开玩笑说起一起做古事时的趣事”。
今年开学恰逢元宵节后,罗家煌“抑制不住激动”,主动请缨抬古事,“跟小时候比,人手少了很多”。
罗家煌所在的棚只有18个人抬,没有多余可替换的人手,跑个几圈下来,记者再见到罗家煌时,全身已沾满泥土,“整个活动需要两天,真正激烈的是明天的下河跑,更耗体力。”罗家煌气喘吁吁地说。
人力不够,在龙岩工作的罗志安邀上兄弟几人匆忙赶回家中,“明天下完河又赶回龙岩上班”。奔波虽累,罗志安笑着说,“每年就盼这时候了,凑个热闹,也沾点喜气。”
在村中的老一辈眼里,年轻一代跑得远不如早年激烈。“体力不够,我们当年真是跑到跑不动为止”,50多岁的罗梅生壮年时是抬古事的好手,他记忆中的“走古事”带有激烈、勇猛的味道。
最令罗梅生印象深刻的是1983年,河里的大水漫过了胸部,壮年男子吼着口号涉水奔跑。“老祖宗留下来的风俗必须传承下去。”
抱着3岁的孙女,罗梅生告诉记者,孙女这几天牙牙学语,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古事、古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