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全力写好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新篇章”
依托丰富多彩的革命遗址和静美安宁的生态环境,武夷山市大安村致力发展“红绿”旅游,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图为村庄外景。新华网 张婷婷 摄
新华网福州9月30日电(王雄 刘默涵 张婷婷)国庆长假即将到来之际,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大安村呈现一派繁忙景象,迎接“旅游黄金周”。
作为革命老区基点村,大安村保存有红色革命遗址、遗迹51处。2012年以来,村里先后修缮开发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北分区苏维埃政府、闽北分区苏维埃政治保卫局等革命遗址,截至2018年全村已开办民宿27家、农家乐23家。201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9多万人次,实现收入2600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12年的7269元增长到了12754元。
地处偏僻的大安村的发展,彰显了近年来各级各部门全力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成效。
来自省老区办的资料表明,福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省登记上报的革命遗址、遗迹达3078处。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弘扬红色文化和老区精神,早在2012年,福建就借实施《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的有利时机,对加强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作出相关规定,促使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2016年、2017年省委宣传部连续发布了《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关于加强革命历史类纪念设施、遗址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原省文化厅牵头制定了《福建省红色文化生态保护开发规划》。省委宣传部牵头成立了包括省委党史研究室、原省文化厅、省委党校等14个业务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下设办公室,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设区市、县(市、区)也基本形成了同样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老区还因地制宜制定实施了《三明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等系列规定。
与此同时,各有关部门相继开展了专题调研,掌握了较为完整的一手资料和决策依据,提高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水平。省委党史研究室用了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全省普查任务,基本摸清了革命遗址的家底,编辑了《福建省革命遗址通览》(总第14卷);原省文化厅牵头编印了《福建省红色文化资源图录》;省老区办、老促会在联合出版《福建省老区革命历史纪念物汇编》《福建红色遗产名录》之后,又于2018年再次联合组队,对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进行了现场调查与指导。
在此基础上,福建省进一步明确了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总体要求,努力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体系,形成了两大工作亮点:
一是在资金安排方面,始终遵循“保护优先”原则。2010—2018年,省民政厅安排福彩公益金3900万元、省级老区发展专项资金3950万元用于革命遗址维修补助;2015—2017年,省文物局、原省旅发委等有关部门投入老区县红色旅游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达8840万元。泉州市、漳州市老区办设立了革命老区遗址遗迹的维修保护专项资金,对革命老区遗址遗迹的维修保护进行补助。
二是在提升社会影响力方面,着力推进革命遗址保护传承与弘扬利用有机结合,积极打造八闽红色资源品牌。如:围绕重大党史事件、重要党史人物纪念日举办相关纪念活动,组织与会代表赴革命遗址实地考察参观,使之形成“红色印象”并进而转化为“红色记忆”。目前,全省依托老区革命遗址、遗迹、遗存及相应设施设立的县级以上党史教育基地已超过200个,全国红色旅游系列经典景区9个、红色旅游景点46个。
“红色旅游已成为福建省旅游业的一个重要板块。但更重要的是,经过上下一致的共同努力,福建红色文化资源能够得到充分保护和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拓展,并最终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的不竭动力。”省老区办主任陈晨光表示。
泉州永春县是福建省较早建立党组织的县份之一,其革命遗址普查数量居泉州市首位。图为县城中心已经修缮的中共永春一大会址纪念馆,与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形成了鲜明对照。新华网 张婷婷 摄
曾有“红色小上海”之称的龙岩长汀县近年确认重要革命遗址达122处,红色旅游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图为身穿红军军装的游客在听导游讲当年红军长征故事。新华网 张婷婷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