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关注马尾造船:船老大 调转船头再掘金

18.03.2017  18:34

   福建日报记者 段金柱 通讯员 林冰 叶建隆 林宇熙 2月27日,福建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首艘可装载1162个标准集装箱的支线型集装箱船点火开工,正式动建。这艘船性能目前居世界先进行列,具有高效、绿色、节能等特点,船东一共定制12艘,将陆续交船。

  在全球船舶建造市场整体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形下,马尾造船依然保持火红发展态势。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成清介绍,公司2016年新船开工5艘,完工交船8艘,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87亿元。目前,手持订单62艘,合同金额约19.13亿美元,合同交船期排至2019年初。

  马尾造船逆势上扬,得益于敢于突破专利技术壁垒,建立自有技术体系,以创新驱动适应市场变化,积累起新优势。

   转型升级,深耕海工装备市场

  马尾造船厂创办于1866年,是中国最先建立的造船企业。目前,马尾造船隶属省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省内最大的国有造船企业。船厂原位于福州马尾区的闽江之畔,2015年搬迁到连江粗芦岛。过去,马尾造船在基础船舶领域有优势有市场地位。然而,近年来,国际航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导致散货船等传统运输船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怎么办?“必须转型升级。”李成清说,近年来,在省船舶工业集团的战略部署下,马尾造船逐步将前行的方向铆定为建造附加值更高的海洋工程船。搬迁到粗芦岛后,基础条件更好了:地处闽江出海口的粗芦岛面积14.4平方公里,这里建设的船坞长达280米,具备承接大型特种船舶制造的基础条件,而过去在马尾还做不到。

  马尾造船承建的全球首制227米深海采矿船,自2015年9月25日在新址点火以来,建设进展顺利,目前已完成船体合龙,将配置完整的矿物开采、水下机器人、大型甲板吊车、直升机平台等设备,计划明年交付,将用于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域的采矿作业。

  “深海采矿船的制造,奠定了我们在海工装备领域的市场地位。公司目前制造容量虽无法与上海、广东的大型基地相比,但我们应对市场的灵活度更高。”李成清说,搬迁后,让他们有条件接下这类特种船舶的生产订单,提高企业在国际特种船舶制造市场的竞争力。2016年,公司已承建1艘105米潜水支持船、1艘海底敷缆船、3艘远洋捕捞船,合同造价近2亿美元。

  海洋工程船需较高的信息系统支持,质量控制更为严格。“别看这些船个头不大,但技术含量高,价值高,潜水支持船1艘就值1亿美元。”李成清介绍,

  目前,马尾造船承建的国家工信部浮式保障平台工程已进入钢板切割阶段。该平台总长30米、总宽25米,具备4个下浮体,用于搭载各种海上试验系统与设备,建成后将在南海海域进行海上作业。同时,公司承建的总载重为7500吨的沥青船完成下水试航,即将交船。

   破除“痛点”,建立自有技术体系

  在船舶制造领域,生产设计原型图纸是最具技术含量的关卡,只有攻克这一壁垒,才能全面拥有自我知识产权。

  过去,马尾造船每建造一艘新型船舶,都要交上一笔不菲的专利费用。“以87米电推平台供应船2700万美元的造价,生产图纸专利费就高达500万美元。”李成清说。

  如何破解“别人吃肉、自己喝汤”的窘境?这就需破除专利壁垒。马尾造船在制造过程中,通过学习、消化同行业的专利技术,培养了一支200多人的船舶研发设计团队,建立起自有技术体系,成功研制出75米平台供应船、60米平台供应船、86米平台供应溢油回收船、60米维护工作船等各类船型。

  尝到自主研发技术带来的甜头,马尾造船继续引进“智脑”。去年底,吴有生院士工作站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在福建船舶集团揭牌,将为马尾造船提升技术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技术给力,发展有力。目前,系列船的制造在公司从生产设计开始到最终合龙下水仅需18-22个月的周期。原本需要在船体大合龙阶段才能安装舵桨,现在可提前到分段组装阶段,提高了生产效率。

  马尾造船的稳健发展,也为海洋岸线资源丰富的连江县振兴装备制造业提供契机。去年11月,响应福州建设“海上福州”的号召,连江出台相关实施方案,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海洋工业基地、全省最大的散货港口海运基地、全省最大的现代渔业基地等。“我们将围绕马尾造船这个龙头,全力做好服务,引进上下游企业,努力打造百亿企业、千亿产业,助力‘海上福州’腾飞。”连江县领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