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微管理,让公益触手可及
我省公益活动如火如荼,而对公益活动实行智能化管理,不仅将我省的公益事业管理推向新的高度,而且让每个市民公益活动触手可及。
一
3月8日,在福州市晋安区鼓山廉租房,4家民间公益组织的20多名志愿者,为这里的孤寡老人带来了不同的服务内容:“感恩福建”慰问了3名困难老人,牵手阳光社会服务中心送来制作拗九粥的材料,小善公益发挥健康义诊的特长,福建海峡盲按中心则带来专业的康复理疗服务。大家发挥各自的长处,让廉租房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这20多名志愿者来自不同的民间公益组织,他们在同一个平台碰头却不碰车,这得归功于微时刻志愿者数字化智能管理平台。打开这个平台,公益活动时间、服务对象、所需人数、集合地点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志愿者只要点击报名,就可参加活动,并且可以避免活动内容相对重叠。
据该平台设计者、牵手阳光社会服务中心主任胡上树介绍,过去,志愿者服务的凭证是一个绿皮小本,每次完成志愿服务活动后在本子上记录时间并盖章确认,不仅本子易丢失,难补办,而且不少公益活动内容经常在同一地方撞车,造成受助方不必要的麻烦。2014年3月,他们研发了微时刻服务平台,集团队管理、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等功能于一体。现在,志愿者只要上平台注册,就会拥有个人二维码信息。志愿活动组织者只要在平台上发布活动信息,就可将信息推送到志愿者手机客户端,方便志愿者报名。组织者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签到、签退及爱心时间累计。此外,平台还可储蓄志愿服务时间,结合爱心企业的支持,给予不同志愿者以商家折扣等激励。
当天,通过手机签到、签退,牵手阳光社会服务中心志愿者“大元宝”又增加了3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150.9个小时,这些服务时间可用来换取商家折扣。他说,此前志愿者信息管理一直是公益组织的软肋,资料不清,服务时间模糊,难以实现精准动态管理。志愿活动报名全靠电话通知,费时费力,人数又不好控制。现在有了电子身份证,报名很方便,志愿服务情况一清二楚,加上还有激励机制,大家更有了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经过一年的运营,目前微时刻服务平台已吸引了2141名注册志愿者。
更让福建公益圈内人士高兴的是,平台面对民间公益组织免费开放。有了服务平台,民间公益组织既可抱团,实现资源互补;又可避免出现一窝蜂现象,不给受助者添累。目前,平台已吸引了71家民间公益组织加盟。
“这是我省首个志愿服务智能管理手机终端,由于便捷、高效和规范的志愿者管理服务,理所当然地成为大家公推的公益创新项目。”福建公益人交流会组织者大徐告诉记者。
二
近几个月来,一场小革新在福州市晋安区蓝山四季小区悄无声息地进行。去年12月底,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利用手机APP,依托垃圾分类智能数字化服务平台,不仅使该小区的垃圾处理方式发生了大变样,而且居民只要轻轻动下指尖,就可使日常生活行为变成惯性的公益活动。 据了解,这是福建首个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试点。小区的每家每户都有专属二维码,住户只要扫描二维码,下载一个垃圾分类APP软件,软件后台管理工作室即可打印出相应的不干胶二维码便利贴。居民将这个便利贴粘在垃圾袋上,然后将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装进袋里,并放到小区指定的大桶中。通过志愿者刷码,相关记录就会被收进APP软件,平台自动积分。每袋垃圾10个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量,居民就可在积分商城中兑换大米、绿色蔬菜等商品。这些厨余垃圾将通过处理设备变成有机肥,回赠给用户。
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由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实施,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目前只在蓝山四季一期住户中试点。据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施静兰介绍,垃圾干湿分类可减少治理成本,如果易腐的厨余垃圾不分拣出来,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生成大量渗滤液,将加大治理成本。但是,厨余垃圾进行处理后,又是一笔资源。因此,协会利用中央财政资金购买处理设备,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每个居民都可以参与该公益项目。只要用手机刷一刷,将二维码便利贴粘到垃圾袋上,就可全方位统计各家庭的垃圾分类情况,通过积分激励机制,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推广开来。志愿者无需花费什么力气,平常的生活行为就可变成随手可做的公益活动。
居民龚翌说,此前小区里的垃圾都是未经处理,就扔入垃圾桶。现在,垃圾进行分类后,她家每天处理一袋厨余垃圾,已换来有机肥等礼品。大家只要动一动指尖,就可参与公益。
据统计,截至今年2月底,平台共扫描3123袋厨余垃圾,共有73户居民参与垃圾干湿分类,其中持续分类时间在30天以上的有41户。
据悉,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将在蓝山四季二期、三期居民中推广该项目,并且将把垃圾分类范围扩大,让更多人关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