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让营商环境“来电”的奥秘
新华社记者顾钱江、苏杰、颜之宏
总投资逾220亿元的士兰明镓化合物半导体项目,2018年落户厦门海沧区信息产业园。说起这一大型项目选择厦门的原因,工程总负责人朱利荣的回答令人意外:电力很关键。
“我们2017年在邻近省份的省会申请两条10千伏电力专线,花了两个月的时间。但今年我们在厦门提出同样的需求,前后只花20多天就搞定了!”他说。
其实,这家公司如此看重电力因素,符合普遍的国际经验。“电力是任何企业正常运转和扩张的必需品,……研究数据表明,较高的电力成本往往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世界银行在《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对“获得电力”指标作出这样的描述。
这份报告显示,中国为改善营商环境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成效显著,全球排名从一年前的第78位跃升至第46位。其中,“开办企业”和“获得电力”两项指标,中国提升得尤为显著,分别列全球第28位和第14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年对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试评价,厦门仅次于北京,名列第二。“获得电力”一项对厦门改善营商环境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朱利荣说,厦门供电公司的表现打破了他对电力国企的刻板印象,“服务意识可以比肩当下的互联网企业,过去需要自己跑腿完成的事现在可以坐等上门服务了。”
厦门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傅如荣说,厦门把提高民营企业办电体验作为改善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为下一步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做实基础性工作。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厦门让营商环境“来电”的奥秘或可归结为三条:
——巧用“多规合一”平台,让数据代替企业“跑起来”。厦门市经信局总工程师童平平介绍,为厦门“多规合一”量身定制的政务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中,电力部门的数据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营企业在办电过程中甚至可以做到‘一趟不用跑’。”
目前,该平台已接入厦门27个政府职能部门。利用这些已经联通成网的数据,民企轻松实现在线办电,达到用电办理“零跑腿”的效果。
2018年,厦门欧利行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新项目启动建设。企业办电人员单文婧回忆当时情景:她通过“多规合一”工程建设线上审批平台,递交了工程规划许可阶段审批申请,也填报了用电等需求申请,仅过了一天,项目供电方案就通过平台推送给了她,“既省力又省事。”
——提前布局用电公共网络,为小微企业定制“套餐式”服务。2018年以来,厦门电力部门主动对接政府地块规划,超前完善公共网架配套,提前将10千伏公共网络建设到客户红线附近,此举当年为企业节约电源侧投资约7000万元。
面对小微企业缺乏电力专业人员、电力报装管理成本高等难处,厦门电力部门推出“套餐式”服务。申请50至160千伏安用电容量的企业,其平均办电服务时长从9.5天缩减为5.3天,企业办电成本也从原来的20万元左右降到仅2830元。
厦门鼓浪屿上的磐诺假日酒店,2017年底想增设一处酒吧,但电力扩容成了经营者的难题,当时请人做的预算显示,购买设备加人工大约需要几十万元费用,工期也要45天左右。“没想到,供电所上门服务,两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扩容,我们只花了2830元,太出乎意料了!”这家民宿的负责人郭景建说。
——推行施工用电箱变租赁模式,缩减用电报装环节。在民营企业的项目建设中,厦门主动对接实际需求,将过去项目施工所用的箱式变电站,由原来的招标采购变为可选择租赁方式,累计惠及100多个民营经济项目,为企业显著节省了办电时间和设备投资。
以厦门软件园三期施工用电工程为例,采用箱变租赁模式,项目办电全流程平均仅31个工作日,比常规设备采购做法的时长缩短了近六成,有力解决了项目用电急的问题。
电力部门曾被视为门难进、脸难看的“电老虎”,如今它在厦门正脱胎换骨,越来越像企业的“电保姆”。变化的背后,是厦门为民营经济提供快速、经济的电力接入,不断改善营商环境的努力。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修言表示,电力部门正在打破过去的传统体制,进一步强化与各涉电部门的协同服务能力,扩大电力客户范围,让民营经济实体切实感受到“获得电力”的便利性。
“今后我们还将把电力产业链中的施工、设计等方面的民营企业转化为服务对象,让他们也享受到营商环境改善的红利。”他说。
营商环境的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持续提升民营企业用电便利性,需要电力和其他部门的“协同作战”。陈修言建议有关部门提升电力规划在地方规划中的刚性约束力,确保“电力蓝图”也能“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因规划变更而影响电网建设和及时供电。
新华社厦门2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