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南安法院人民法庭司法为民工作

23.01.2015  11:01
  人民法庭作为人民法院的派出机构,是“基层的基层”。近年来,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法院注重发挥人民法庭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强化细节服务、个性服务、特色服务等举措,使“司法为民的新常态”成为百姓生活中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内容。在南安法院8个法庭中,英都法庭被评为全省法院党建工作先进集体、首批全省法院文化建设示范法庭,诗山法庭被评为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6个法庭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法庭。

  “夜间法庭”解民忧

  “我们不差这点钱,但这几个月的物业费,我们没法交!

  “我们物业现在是亏本经营,请法官支持我们的诉求!

  这是2014年11月6日丰州法庭在某小区开展“夜间法庭”巡回审判时的一幕。小陈等8名业主因小区餐馆乱排油烟拒交物业费,物业公司将案件诉至法院。法庭了解到8名被告都是上班族,白天在泉州市区上班不方便到庭,征得双方同意后,决定晚上8点到小区上门开庭。法官黄永茂详细听取双方陈述后,指出物业公司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协调双方拿出整改方案。不到1个小时,双方达成和解,物业公司当场撤诉。

  “我们白天要上班,法庭安排晚上到家门口来开庭,是实打实地走群众路线!”小陈对南安法院“夜间法庭”进小区的做法连声称赞。

  为使当事人能够及时便捷地打官司、解纷争,该院深化司法为民举措,采取夜晚进村入户,由“”变为“访”, 主动上门为当事人解决纠纷, 确保当事人不因诉讼耽误工作,实现了诉讼服务群众“零距离”。在总结 “夜间法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该院在仑苍、英都等外出人口较多的乡镇和水头、石井等经济发达的城镇,设立常态化的“假日法庭”,将部分案件安排在节假日开庭,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民俗手册”知民情

  “法官太给我面子了,我一定配合法院工作!”民间借贷案的被告老张感动地握着英都法庭法官黄清洁的手说。

  英都法庭所在的英都镇民风淳朴,老百姓崇尚无讼传统,不到万不得已不上法院,被起诉到法院当被告更是一件在乡邻面前抬不起头的事情。年轻的黄清洁刚到英都法庭工作,前往老张家送达时想到《南安民俗知识手册》上重点介绍过英都的无讼传统,特地在老张家附近找个地方电话约老张走出来签收法律文书,避免老张欠钱的事让左邻右舍知道。“我们培养的法官除了业务精湛外,还必须熟悉当地的风俗民情。法官尊重风俗,就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群众也会支持法院的工作。”南安法院院长李瑞阳说。

  近年来,南安法院加强法庭人才建设,建立了新录用公务员和初任法官下法庭锻炼制度。为了帮助年轻人了解、适应风土民情,南安法院邀请民俗学者、退休法官编写了《南安民俗知识读本》。该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南安各乡镇的风俗文化,还总结了干警办案中应特别注意的事项、技巧等。南安法院注重将市情民情、风俗文化设为干警必修课,连续5年邀请人民陪审员、民俗专家、村干部等为法庭干警授课,帮助年轻法官和书记员 “接地气”,提升年轻干警司法为民的能力。

  “法庭热线”暖民心

  “叮铃铃……”南安法院水头法庭的法庭热线响了。某石材企业张经理打来电话:“我们公司20多名员工要跳槽,我们可以去法庭起诉工人吗?

  法官张朝新立即赶到现场。经了解,原来是别的公司来挖人,但工人们的劳动合同还没到期。法官耐心地将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告知工人,经过反复协调,工人们决定不走了,工厂得以恢复生产。

  “我们企业经常遇到法律问题,有了法庭热线,一个电话,我们就可以向法官寻求帮助,非常方便。”张经理表示。

  让司法走进民众。针对在闽南农村乡下,群众遇到矛盾纠纷,习惯于打电话咨询或救助的特点,南安法院8个法庭全部开通法庭热线,将联系人及热线号码制作成联系卡,在辖区产业协会、村(居)委会、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公开,24小时接受咨询。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8部法庭热线接受社会各界咨询516次,上门提供法律服务160次,诉前化解纠纷135起,为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33人次、260余万元。 来源:人民法院报 责任编辑:曾还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