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火车站:从“末梢”到区域枢纽
宽敞的北站房候车厅。
“现在人出远门,网上购票,人脸识别进站,坐在候车厅里吹着空调上着网,再坐上时速两三百公里的高铁,10小时就能通达全国各地,以前哪里敢想象?”从1976年就进入铁路系统的福州站行包车间党支部书记刘京影说起铁路近40年的发展,不禁发出深深的感叹。人在老去,福州火车站却历久弥新,历经40年沧桑,身姿愈美,出行更畅,服务更优,并由末梢车站跃升为全国十大区域枢纽之一。
上世纪热门车一票难求
40年前,福州仅有一条来(南平来舟)福(福州)线,属单轨铁路,一天车次不足10对,火车进了福州站,就没地方去了。从福州站到来舟站线路差,曲线半径小,速度要放慢,火车动力也不足,几乎是站站停,坐火车要6个小时。
那时候的福州站只有2个站台面、4股道,和一个不到千人规模的候车室。北京、上海、南昌、永安、厦门……一天到发的旅客列车不到10对,旅客发送3000多人。
“当时公路交通不发达,从福州到南平坐汽车七八块,火车只要两块钱。”福州市民刘先生介绍,当时月收入普遍在五六十元,出门坐火车是老百姓的第一选择。
因为车次少,买票特别难。“春运更是一票难求!”火车站职工老李说,出省通道就鹰潭这一个口,每到春运,客发突破万人已是车站的极限。为了扩充运力,火车站加开大量没有座位、没有厕所的大棚车代替客车,“旅客同志们不要急,先上后上都一样,大家都坐在地板上。”这句旅客搭乘棚车时的顺口溜老李至今难忘。
因为容纳能力有有限,火车站前广场搭建了四五个大棚子,作为售票和旅客候车的地方,前一趟列车出发了,后一趟车乘客才能进站,在广场上风吹日晒、露宿都是常事。福州火车站党委副书记卢伏龙还记得,30年前他在来舟站前广场的大榕树下睡了一夜。“当时人人都这样,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新千年福州火车站扩容
2002年11月26日,在铁路线上坚守了44年的福州站被爆破拆除。当天14时50分,随着一声巨响,老福州站站房轰然倒塌,升腾起的烟尘画下了历史的感叹号。2004年8月,新福州站建成,不足千人的候车室变成了6000人候车室,面积从5600平方米变成2.1万平方米。
2010年4月高铁车站福州南站建成,总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旅客候车面积21744平方米,设计年发送人数1600万人。同时,2011年福州站北站房启动扩建工程,旅客候车区域面积增加一倍。现在福州火车站可容纳2万多人,守在广场上风吹日晒等车的历史一去不返。
火车车型也在不断进化,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到电力机车,不断提速。
2009年,温福线上一声汽笛,将福州拉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动车时代”,不仅市民出行更方便了,传统的扳道员、发送信号的跟车运转车长等工种,都随之逐渐消逝。
如今的福州火车站日均接发列车已由原来每天不足10对,升至每天运行215对;发送旅客由每日不足5000人,到目前7.6万人次,单日最高峰值达到14.7万人次。
“车站职工还是三四百人,但运送能力提升了10多倍,这都是科技的力量,减少了劳动量,提升了效率。”卢伏龙说。
实行网上购票后,购票大厅不再拥挤。
2009年以后,温福、福厦、向莆、合福、赣瑞龙等高等级铁路相继通车运营,大大缩短了福州与全国各地的距离,华东、华北、西北、东北、西南……各个方向全部有快速铁路。南昌、武汉、合肥等城市进入福州5小时交通圈,北京、济南、郑州等城市进入福州10小时交通圈。福州由原来的末梢车站成为全国十大区域枢纽之一。
除了车站的扩容、运力的提升,另一种变化也在悄然发生,其开端就是始自2010年底的电话订票、互联网订票。这彻底改变了火车站内排长龙、站外“黄牛”猖獗的乱象。
22日下午,记者在火车站售票大厅看到,售票窗口前几乎没人,自助售票机前人流也不多,整个大厅很安静,再也没有记忆中吵吵嚷嚷的样子。
市民魏先生对这点感触最深,他说,2010年前,一到春运,福州火车站售票厅的“长龙”总是绕了一圈又一圈,分不清头和尾,为了抢到回家的车票,外来工们携着小凳子、被褥,晚上就睡在车站,就等着售票窗口打开那一刻,能抢到最早放出的票。
现在魏先生很久没排过队了,和大多数人一样,时常出差的他习惯用手机订票,“高铁四通八达,有时比飞机还方便。”
卢伏龙介绍:“从福州开行第一列动车至今,这10年最深刻的变化,就是铁路智能化和服务意识的提升。”不管是自助购取票,还是人脸识别,每一种“黑科技”的应用,都伴随着旅客出行体验的提升。
“在铁路的30多年,时刻感受着铁路的日新月异,铁路就像一块活化石,记录了时代里的人和事,随着运力的极大提升,铁路的年味也越来越淡,春运或许也会被收藏进历史的博物馆。”卢伏龙表示。
如今,从福州火车站上空俯瞰,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向远处延伸,作为区域性客运中心之一,它和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连接起来。铁龙承载着沿线人流、货流和资金流向东部海岸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