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园林人攻坚小故事:拼出来的美 量出来的绿
园林工作人员(中)在梅园指导工人用卵石和地砖拼梅花图案。
福州日报记者 林传枢 文/摄
城区今年种下9万多棵新乔木、新一批42个串珠公园预计春节前建成、西湖公园环境提升改造高效完工……年终岁尾,这些亮眼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园林人的心血,他们以“拼命三郎”的作风和细致扎实的行动,“拼”出了榕城的美、“量”出了福州的绿!
半年的活
他们两个月干完
“改造提升西湖公园整体环境品质,恢复古典园林品味、风貌,改造涉及梅园、茶花园、柳堤桥、开化寺、紫薇厅、宛在堂、更衣亭、诗廊、湖天竞渡、游船码头等,面积约3.5万平方米。”昨天,西湖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廖昌福向记者介绍10月31日进场施工的西湖公园环境提升改造工作,“这样的工程通常需要半年时间,而我们从动工到基本完成,仅用了60天左右。”
这是如何实现的?从公园里干得热火朝天的工作人员身上,记者找到了答案。
在梅园,公园园容科副科长郭闽正半蹲在地上,认真指导工人用卵石和地砖拼贴出一个梅花的图案,全然不顾羽绒服的下摆已经沾上了一圈污泥。郭闽告诉记者,这个梅花图案在原本的设计图纸中并没有涉及,是他们在工程进行的过程中临时增加的细节,“这样的图案可以让梅园更加精致。”
不仅是梅园,本次改造有不少内容都来自于施工现场的“二次设计”。“最早的图纸就是一个概念性设计,我们对照图纸,根据环境因地制宜,进行变更,并且现场设计,现场施工,省下了把设计再变成图纸的环节,让整个工程的推进速度大大提升。”廖昌福介绍,这样的方式更适用于园林施工,但也对现场的设计和把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10月底动工以来,西湖公园管理处园容科、基建科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五加二”“白加黑”,晚上11点以后下班是常态。其中,基建科负责人江峰更是多次在公园过夜,“有时候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我的孩子刚满一岁,那么晚回家也怕打扰孩子休息,索性在公园将就一晚,早上天亮再继续工作。”江峰说。
正是靠着这种“拼命三郎”的作风,才让“现场设计,现场施工”成为可能,最终完成60天改造提升3.5万平方米的攻坚任务。
目前西湖公园改造已开始收尾,多处老旧建筑重新刷漆翻新,柳堤桥、沿湖栈道等焕然一新,梅园、茶花园两处景观大大提升,公园还新增了5个林下空间和600米左右的沿湖矮凳栏杆,让市民在游玩之余,也多了落脚休息的地方。
满城的绿
他们用脚“量”出来
昨晚下班后,市园林局绿化处副处长王永强没有着急回家,在单位简单用过晚饭,便前往八一七路与湖东路交叉口,晚上有一个特殊的会议要从这里开始。
这个特殊的会议被园林人称为“走在路上的例会”。
今年来,针对绿化福州项目数增多的情况,市园林局每周四都组织机关业务处室、园林建设业主、各区园林部门等,召开园林工程项目的专项协调会,并建了一个“园林项目周例会”的微信群。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被摆上台面——如何精准补绿?如何精细化养护?哪里还能种大树?哪里还要“插花”?今年5月,在一场例会上,市园林局党委书记、局长杨晓提出建议,“不如我们上街走走看”。
“园林项目周例会”微信群就这样变成了“星期四——现场”微信群,例会也从会议室开到了福州的大街小巷。短短半年时间,他们几乎走遍了市区每条街道,一些工作人员甚至养成了习惯,在办公室里备了双运动鞋,他们笑称,这叫“时刻准备着”。
“步行的方式贴近民生、靠近群众,用群众的角度来看福州,而晚上走,避免了白天事务性工作的牵挂,没有办公室的紧张气氛,让大家碰撞出了不少思维火花。”杨晓说,“走在路上的例会”持续开展,让很多问题被提前发现、现场解决。
在10月中旬的一场现场例会中,工作人员发现台江路道路宽阔,可以种植双排树,但部分路段不属于园林绿地,所以大树迟迟没有落地。发现问题后,市园林局迅速协调多部门配合,不到一周就进场施工,如今台江路已经种上了百余棵大树。
今年,市园林局已建设提升117条城市林荫道,在142个交通等候区种上了大树,全市种植乔木21万棵,城区种植9万多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