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扬帆 踏上新征程

17.08.2017  20:35
   经第三方评估,福建省气象现代化建设得分95.60分,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气象局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推动,也是福建气象工作者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力拼搏的结果。

  福建气象灾害种类多且频发。面对严峻防灾减灾形势,福建省气象局从“智慧气象”和“智力工程”出发,筑牢全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支点”,通过充分应用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百姓福祉做出了新贡献。

   以 智慧气象 支点 高标准推进

  近年来,福建气象部门以海峡西岸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需求为导向,以建设“智慧气象”的高标准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增强海峡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

  气象监测是气象预报预警和公共气象服务的基础。经过不懈努力,全省已构建海陆空一体化、多要素、高密度、广覆盖的综合气象监测网,配套升级的信息网络系统,80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运算系统,实现了灾害性天气的分钟级监测,台风和强对流天气的监测能力已达全国先进水平。

  新一代天气雷达由4部增加到9部,首部国产化双偏振雷达在厦门建成,雷达探测范围覆盖全省及台湾海峡主要海域。自动气象站由1000个增加到2100个,站点平均间距由11公里缩小到8公里,实现四要素以上气象站乡镇全覆盖。风廓线雷达从无到有,新建了12部风廓线雷达,对高空风场观测的时间分辨率由12小时提高到6分钟,站点间距由200公里加密到130公里。大型海洋气象浮标观测站由3个增加到7个,最远探测距离距海岸线240公里。沿海强风站由46个增加到110个,初步构建沿海20公里强风观测网。

  围绕预报预测,福建省气象局建成了一体化无缝隙的现代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和集约化的业务平台。尤其是数值预报的释用水平和短时临近预警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打通了短时临近预报“最后一小时”的技术瓶颈,不仅可以逐小时发布48小时的气象预报产品,而且利用雷达图像光流法使降水预报分辨率到达1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智能网格气象预报。乡镇站点的客观预报、中小河流和山洪预报预警以及10天至30天的延伸期预报也实现了从无到有。

  有预报业务基础做保障,气象预报准确率明显提升,暴雨落区预报准确率提高约4%,台风的预报预警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为防汛防台风提供了有力气象科技支撑。福建省委书记尤权表示,省气象局积极主动,靠前服务,服务意识强,业务素质高,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坚强的保障,功不可没。

  在气象服务中,福建气象部门兼顾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为农服务和城市服务,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省气象局开展直通式决策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培训被纳入各级党政主官的培训课程,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打造了各具特色的福建气象“两微一端”,气象信息发布渠道更多,覆盖范围更广,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设施农业智慧气象服务得到政府部门肯定,投入建设资金1300万元,年维持经费100万元;借助农村LED和大喇叭,加上“数字福建”精品工程“知天气”APP的推广应用,气象预报预警信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被逐渐打通;人工防雹增雨作业规模跃居全国前列,保护烟草种植面积87万亩,年增有效降水近10亿立方米。

  集约化的全省专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是连接气象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窗口和纽带,是为城乡居民,为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旅游、能源等行业,以及工业区和城乡规划等提供分门别类、个性化的专业服务的重要平台。与“十三五”初期相比,气象科技服务经济效益增长约一倍。

  现代化建设成果在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天气气候事件的气象保障过程中得到充分应用。2015年“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福建举办时,气象预报时间精细到逐小时,空间精细到场馆,总体满意度达89.38分,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三套车 支撑融合发展

  “领航强基”的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和制度建设是支撑气象现代化融合发展的“三套车”。近几年,福建特别重视气象科技发展和人才建设工作,花大力气打造“智力工程”,推出了重视气象科研、重视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打基础、管长远的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气象科技创新和专业人才成长。

  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对福建来说,梧桐树不一定是物质待遇,但一定是事业发展的机遇和平台。通过实施“领航强基”人才工程,近五年,福建气象人才工作综合评估增速位居全国前列。人才队伍学历的提升从本科学历为主向研究生学历为主转变,博士及正研级专家增加到32人,增长2.7倍。

  福建省气象局高度重视科技能力建设,搭建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平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2013年以“小实体,大网络”形式组建的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和海峡气象开放实验室,在凝聚科研人才、承揽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海峡气象科学研究所被省科技厅授予“福建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组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与应用技术研究”等5支省级创新团队,密切与中科院大气所、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台湾大学在雷达应用、强对流天气预警技术、延伸期预报技术和污染气象等领域的科研合作与科技交流,为快速提高现代化建设的科技水平提供了捷径。

  与此相配套,在人才培养上,福建气象部门坚持短期措施和长效机制并重,实施人才分级培育和精准培养。建立“科技项目+人才培养”捆绑联动机制,以项目聚集各类人才,同时深化“领航强基”人才工程建设,健全完善人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实施“优秀科技人才”培养选拔、首席专家选聘和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制度,分批选拔培养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骨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五年来,福建气象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5项,获得国家专利8个,有150项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完成3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其中,多普勒天气雷达监测森林火灾技术的研究应用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首创”,在全国试点推广。

  没规矩不成方圆,没秩序难有效率。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福建省气象局积极实施了智能化管理,在科学管理上促进现代化高效发展。

  在努力构建科学标准的现代气象业务管理体系上,福建省气象局强化综合管理,全面梳理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业务规章制度,编制了涉及全行业管理、业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手册,形成正确导向,优化岗位设置,规范业务流程,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全面深化三级气象业务管理改革。

  气象现代化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十二条措施”和省部合作新协议又为“十三五”福建气象现代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春天。福建气象部门在新一轮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将继续为建设气象强国添砖加瓦,为建设新福建保驾护航。(中国气象报福建记者站 汤珺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