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局定调2015年中国经济:突出调结构 短痛替长痛
中新社 北京12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5日召开会议“定调”后,中国2015年经济路向逐渐清晰。
在“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下,官方将继续保持对短期经济波动的定力,用结构调整的“短痛”替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可能出现的“长痛”。
“把转方式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的要求也就意味着改革攻坚战在2015年将继续打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有所微调以配合改革步调,官方料将加强民生保障,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
相较于2014年年中时“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要求,此次政治局会议对上述三项核心任务的表述发生了明显改变,会议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
“之所以突出调结构,是因为中国已进入结构大调整的关键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告诉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中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一系列的结构参数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抓紧调结构、从制度上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未来机会就比较少。
经济学家厉以宁也指出,官方之所以提出“新常态”这个概念,是因为当下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错过了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才是最大的损失”。
不过结构调整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GDP增速创出近年来新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其原因是结构调整的阵痛超出预期。而日前央行降息后,一些机构也猜测中国可能重回刺激老路。
在这种情况下,此次会议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调结构的强调,显示决策层将继续对经济增速的短期波动保持定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从国际经验来看,经历较长时期高速增长的国家,在转型期容易犯速度依赖症,不愿意接受增速下降事实,而采取强刺激,导致矛盾进一步积累和拖延,甚至最终引发危机。
此次会议明确了中国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佐证了官方的对增速回落的定力和调结构的决心。
不过,大调整需要大改革来配合。刘元春提醒说,2015年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将在老的框架下体现出新的内涵,从而配合改革的步调。
货币政策将是“中性定位积极操作”。刘元春指出,2015年中国货币政策会与各项金融改革一起,构造出更为复杂的组合。比如说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和降准之间的协调,利率市场化推进和降息之间的配合等。财政政策也将有所微调以配合财税体系改革和地方投融资体制的调整。与此同时,财政支出也将从基础设施领域向外延伸,更多的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官方还料将加大收入分配的力度。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强保障改善民生工作,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特别要重视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
刘元春表示,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可能继续回落,居民收入也可能受到“牵连”。由此,要形成“大改革”的共识和推动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为低收入群体兜底就非常重要。
在适应新常态、凸显调结构、强化民生保障的系列安排下,中国改革的攻坚也将继续上演。
会议明确,2015年将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质量,抓好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