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各异 民心相通——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观影印象

08.12.2017  15:26

  26部影片从来自67个丝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地区)的数百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电影节重要活动之一——“金丝路”传媒荣誉单元的入围作品。在福州举办的第四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被称为“胶片盒里的大使”的电影再一次发挥其特殊的纽带作用,把丝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电影人联系在一起,互相倾听,谋求共赢。

  扫描入围此次电影“金丝路”传媒荣誉单元的26部故事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可以发现,在技术合作,多样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各国电影人正在积极进行艺术、美学和文化思维的融合,共同讲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爱心成长从来没有国界

  10岁的男孩贾马尔和妈妈在孟加拉国农村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直到有一天他的小伙伴被迫成为一名儿童新娘。孤独和失落中,贾马尔发现世界是一个严酷的现实……孟加拉国电影《黏土王国》,试图用清新的画面去触碰成长中的刺痛,而这种刺痛,也在大洋彼岸的孩子们身上蔓延。

  相比之下,有些成长却是幸运的。蒙古、英国、美国合拍的纪录片《女猎鹰人》,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山区的13岁哈萨克女孩儿,打破沿袭了几百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跟随父亲学习猎鹰,并成为地区“猎鹰节大赛”首位女性参赛者的故事。像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一样,每一个坚强自信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眼界高远的父亲。

  两代人的沟通理解也是此次电影节上不同国家电影人的共同话题。中国电影《乘风破浪》里,父亲反对儿子玩赛车,儿子却偏要证明给父亲看,两代人之间的沟通通过一次看似荒诞的穿越完成,散漫搞笑的表达中传递的却是人生百味。吉尔吉斯斯坦影片《父亲的遗愿》中,儿子通过回归故里替已逝的父亲还债,对父亲产生了新的认识,落叶归根、欠债还钱,这些都是很多东方国家共同的传统习俗。

  反思战争是电影永恒的主题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也是电影永恒的主题。法国纪录片《自由斗士》围绕库尔德民兵组织“自由斗士”展开,拍摄团队沿伊拉克边境由南至北行进1000公里,展现了真实的战争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硝烟散去,伤痕犹在,战后幸存的犹太人该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开启新的生活?无论是战争中在集中营里甘当纳粹的玩偶,还是战后为了筹钱移民美国而施展各种推销小骗术,为的都是两个字:活着。《德国往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很会讲笑话的犹太小伙子,战后他计划靠做家纺生意赚钱移民美国,但是美国官员并不相信他靠讲笑话在集中营活下来的自述。影片成功地探索了二战题材电影的全新视角,把小人物的生存之道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个在集中营待过的人都会想,为何我会活下来。”这句台词,正是剧中人向人性的发问。

   现实生活是电影最好的素材

  两个家庭因一次意外的入室猥亵案而陷入绝境,妻子身心受创却自然而然地自责,丈夫因邻居的议论而逐渐失去分寸……伊朗电影《推销员》让观众再一次领略到伊朗电影人用影像剖析社会和人性的力量,社会法则、道德困境、两性关系,无不在一地鸡毛的日常琐碎中凸显。影片采用戏中戏的框架结构,让现实生活和舞台表演跟随情节交错延展,成功地刻画出人性在善与恶之间的纠结和挣扎。

  英国电影《酒会》是一部以喜剧外壳包装的悲剧作品,在伦敦的一栋住宅里,七位实力派演员激烈过招,在短短70分钟里,话题涉及政治见解、宗教信仰、两性关系等方方面面,社会生活的错综复杂逐渐显露冰山一角。

  中印合拍片《功夫瑜伽》中的印度文化符号瑜伽提供的“发现自己、世界与自然三者合为一体”的立场,与成龙功夫喜剧潜含的“个人英雄主义与救世情怀”,各具特色却息息相通,有了互动与对话的可能。丝绸之路的繁盛集中体现了古代中国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如今,多民族、多宗教和区域性政治、文化的种种表现与诉求,在网络时代可谓纷至沓来,更加迫切需要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谋求认知的更大公约数。

点击进入本网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