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则全胜"的福建长汀巨变 从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
闽西金秋,绿海无边。
远处的白云像赶路的羊群,在绿海中慢慢向前行。一层又一层的绿在眼前展开,绿里又有不同,山坡上的枫树伸展出红叶,深绿色的木荷高大挺拔,马尾松一年四季常青……而今,这绿意盎然的旖旎风光,在古府汀州已是十分寻常。
“四周山岭,尽是一片红色闪耀着可怕的血光……在那儿,不闻虫声,不见鼠迹,不投栖息的飞鸟;只有凄怆的静寂,永伴着毁灭了的闪灵。”这段描述摘自1941年一份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情况的调查报告。从那时起,长汀人民就开始了治理水土的艰难征程。
几代人梦想,几代人奋斗,咬定荒山不放松,山河不绿不罢休。凭着“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创造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
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始终牵挂在心头。2011年12月和2012年1月,他先后两次对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提出“进则全胜”的更高要求,从此开启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的新篇章。
几年来,高举“进则全胜”这面旌旗,长汀县继续发扬“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精神,努力打造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升级版,全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画卷,朝着“荒山—绿洲—生态家园”的方向迈出新步伐!
人一我十,群策群力,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
长汀人民与水土流失的斗争,是一场经年累月、愈挫愈勇的持久战。
到1985年,遥感普查结果显示,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46.2万亩,面积大小、严重程度、危害性均居中国南方县域之首。
种树,绿化荒山,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然而,在流失区种树,难上加难。
“土地板结严重,树苗种下去,浇点水,瞬间就没了,土里吃不住水分。”长汀县绿之梦家庭农场负责人易小贞回忆说,她刚开始尝试在河田镇种树时,就有人说起了风凉话——“她要是能种出树来,我得做套衣服裤子给土狗穿”,意思就是不可思议、痴心妄想。
浇一次水不行,就两次、三次;种一年不成活,就两年三年;别人花一份力气就能做到的事情,长汀人民即使要花10倍的力气,也在所不惜、一往无前。
从1983年福建省开始在长汀启动水土流失治理,到2000年省委、省政府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列入全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再到2010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再干一个8年”,长汀人民接连奋战,一棵棵幼苗长大成林,一片片山头由红转绿。2011年,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47.69万亩,当年的重灾区,披上绿装,换了山河。
是鸣金收兵过几天舒坦日子,还是不畏艰难争取更大的胜利?
当时,交通便利、容易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已种上树,剩下的绝大多数处于二、三重山,交通不便、坡陡沟深、治理工程实施艰难,都是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进则全胜,不进则退。一任接着一任干。”长汀县领导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次重要批示,给新时期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指明了明确的前进方向,长汀县进一步形成了“党政主导、群体主体、社会参与、多策并举、以人为本、持之以恒”的升级版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一把手工程”落实到位——健全县处级领导和县级部门挂钩水土保持的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探索将生态文明建设指标列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由弱约束变成硬杠杆。
深层次激发群众治理活力——以治理水土流失又提高群众收入为目标,采取以奖带补等措施,鼓励群众积极承包治理,让群众成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人翁和生力军,涌现出“断臂牛人”退伍军人兰林金、造林大户林慕洪等一大批水土流失治理的草根英雄。
凝聚起全社会的支持力量——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水土流失治理的新模式、新技术,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全县共吸引10余家企业以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其中厦门(塑纺)公司种植银杏300多亩、厦门中盛粮油建成全国油茶科技示范基地、中石油帮助水土流失核心区河田镇建设万亩生态示范林。
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的长汀县,曾经见证了红军和群众的鱼水情深。如今,人民军队为人民的优良传统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得到充分体现。
2011年以来,东部战区后勤部队、省军区、省武警总队与长汀县加强协作,驻闽部队共组织1.09万名官兵赴长汀开展植树造林,完成植树造林和施肥3万亩,为革命老区种下了一道绿色长城。
从治山到山河湖草共治,把生态变成金字招牌
从上一代的筚路蓝缕,到这一代的同心协力,数十年治理,让“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长汀渐行渐远。水土流失大镇河田,也从“一场大雨,河田不分”变成了长汀的大粮仓。到2015年,新的遥感普查结果显示,长汀县水土流失面积还剩下39.6万亩,与30年前相比,可谓沧海桑田。
然而,长汀县没有被眼前的茫茫绿海所陶醉,而是对“不进则退”有着清晰、深刻的认知。
“已经治理的106万亩山地,植被以马尾松等针叶林为主,存在林种结构单一、防火防病虫害能力差、水源涵养功能低下等问题,生态依然脆弱。”长汀县林业局副局长李华庆介绍。
“初步治理区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尚未完全恢复,难以支撑植被的后续生长。如果没有继续治理,植被生态系统存在着‘二次退化’的风险,以前的治理成果也会失去。”长汀县水土保持局高级工程师曾河水不无担心地说。
面对困难和问题,长汀县对症下药,精准治理、综合防治等新的治理理念层出不穷。
走进河田镇露湖村,一片片茁壮成长的山林在微风中摇曳,宛如绿波荡漾。从5年前“远看青山在,近看水土流”的水土流失区,到如今的秀美山川,是央企中石油集团对口帮扶长汀县结出的累累硕果。而中石油在为河田镇种下万亩生态林的过程中,对树种的选择格外用心。
长汀县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江晟介绍说,中石油万亩公益林项目摸索出一套山地套植大苗确保成活率的技术,无患子、枫香、木荷、楠木等17个阔叶林树种,被广泛种植在山林中,针叶林、阔叶林混交比基本达到5∶5,林木结构趋于合理化,成活率也高达98%以上。
为了突破治理瓶颈,长汀县又探索出“反弹琵琶”的治理方法,用技术创新攻克退化难题。“根据山地植被退化从乔木、灌木到草地、裸地的顺序,我们实施逆向治理,先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陡坡地上高密度挖穴种草,让陡坡地植被快速恢复,然后以草促灌、以灌促乔。”曾河水解释说。
在河田镇晨光村,“反弹琵琶”运用的效果十分显著。经过新方法治理,这里的草、灌、乔混交群体规模初现,全村16776亩山地,已经完成治理的超过1万亩,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林、草共治的方法,引领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理念向更深层次延伸——从治山向山、河、湖、草全空间治理转变,由水土流失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提升。
2013年7月,长汀县被水利部列为45个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目前,全县63个水生态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已完成投资24.38亿元,青山绿水的更好愿景越来越近。
2014年12月,长汀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县份。如今,33个试点项目全部启动,已完成投资8.38亿元,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能想到,三十年前四处荒山、满目荒凉的长汀县,正在让好生态成为自己的金字招牌——2017年,长汀县获得12项国家级荣誉、试点(示范),其中6项与生态建设有关,全国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中国候鸟旅居小城等国字号名片熠熠生辉。
让绿色赶走贫穷,从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
“春天茶叶嫩又鲜,姐妹双双走茶园,满山茶树亲手种,满山茶花笑开颜。春天茶叶香又香,茶山一片好风光,自家种来自家采,心头甜来口里香……”
这是长汀县客家山歌《采茶歌》,唱出了客家姑娘从辛勤汗水中收获成果的喜悦之情。“自家种来自家采”的背后,是长汀县人民从绿水青山中找到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想在河田镇水土流失区种树却被取笑的易小贞,咬咬牙顶住了第一年的失败,学习技术、改良土壤,第二年就把经济苗木红叶杨在贫瘠的土地里种活了。当地农民大感意外,一下子都涌到她的5亩树林里,都想跟着她干。
“大家在荒山下穷得太久了,太想告别苦日子了。让绿色赶走贫穷,我心里一直记得这句话。”易小贞说,她成立了花卉苗木合作社,吸引了108户农村加入,种植规模达到350多亩,既绿化了荒地,又增加了收入。
如今,合作社种植的品种扩大到香樟、罗汉松等十几种,染绿了一片又一片沙地、河滩和荒山,还办起了家庭农场发展乡村旅游、开辟了长汀县森林产品电商中心搞线上销售,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800多万元,农户平均增收达到5000~30000元。
满腔热情打造绿水青山,满心欢喜收获金山银山,从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中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这样的例子在长汀县不胜枚举。
“日踱三万步,飞行山林间”“冠状如鹿、肉质鲜美”“闽西八大鲜”,这些形容词,说的是长汀县最有名的一种动物——河田鸡。
山林散养的河田鸡,在捉虫、啄草时吃进了当地土壤特有的矿物质,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名闻遐迩。每只河田鸡的价格,可以卖到200~300元,甚至更高。然而,当年那种光秃秃的山,夏天地表温度高达76摄氏度,可以烤熟鸡蛋、灼枯植物,想放养河田鸡实属异想天开。
要想养鸡,先得治山。年产120万只河田鸡苗、7万只肉鸡的蓝秀鸡场,就是从植树、种草起步的。鸡场主人蓝秀养鸡33年,以前只有10多亩山林做鸡场。十几年前,朋友给她推荐了河田镇芦竹村一大片山地,鼓励她扩大规模。她十分动心,可到场一看,大吃一惊,“深沟纵横,寸草不生,好像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坡”。
思来想去,蓝秀决定还是大干一场,“卖掉了319国道旁边的楼房来到荒山野岭”,先从种树开始,降低地表温度,为河田鸡创造一片家园。“我向村里租了500亩荒山,相信自己一定能把水土治理好,赚了钱就种树,下雨就撒草种,十几年下来,看着一棵棵‘小不点’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蓝秀说,水土治理好了,河田鸡越养越多,规模不断扩大,年均产值达300万元,并带动起10多户农民就业,扶持起18家养鸡场,带动一大批农民共同致富。
长在山上的树,也能成为长汀群众的“绿色资产”:在中石油种下的万亩公益林中,1000亩、2.4万株无患子正逐渐结出果实,一棵成年无患子每年的经济产值约为250元,将来每年可为当地带来600万元的收入;厦门客商在濯田镇种下了5000多亩“水果之王”——蓝莓,成为全省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昔日“一贫如洗”的水土流失地,如今满山满垄都在“流金淌银”……
水土流失面积降下去,老百姓的收入涨上来。截至2016年,长汀河田、策武等7个水土流失重点乡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的12766元;水土流失核心区河田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5611元增加到2016年的11655元。“长汀哪里苦,河田加策武……三餐番薯头,田瘦人又穷”的苦日子,一去不返!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深情嘱托,认真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持之以恒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用生态环境高颜值实现产业发展高素质、民生幸福高指数,书写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篇章。”长汀县委书记廖深洪说。(记者 薛东 卞军凯 张杰 方炜杭 通讯员 陈天长)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