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奖”遭差评 业界呼唤国内电影节评选提质

30.09.2014  18:42

  黄晓明与赵薇在本届电影节上各有斩获。

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已于9月27日在兰州落下帷幕,与往年一样,为期5天的电影节照例充满争议与质疑。电影节虽已闭幕,话题却渐次展开。本报记者曾多次参与金鸡奖和百花奖的采访报道,为何金鸡和百花的评选屡被吐槽?两奖的评选到底症结何在?中国式评奖为何总被诟病缺少公信力?根据历届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归纳分析,结合本届电影节实际,本文试图稍作梳理。

1

眼花缭乱的金鸡百花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很难辨析金鸡奖与百花奖的关系。实际上,这是两个电影奖项的评比,金鸡奖是专家评定,百花奖是大众评定,即所谓专家奖和观众奖。2004年开始,两个奖项被合并为金鸡百花电影节,每年举办一届,各自隔年进行评奖,即奇数年颁发金鸡奖、偶数年颁发百花奖。这就意味着,每年的金鸡百花电影节的内涵不同——奇数年颁发的是专家奖(金鸡奖),偶数年颁的是百花奖(观众奖)。

在没有合并成金鸡百花电影节前,金鸡奖和百花奖都是每年一届,所选的作品均是当年影片,差异只是专家与观众的选择有所不同。而合并成金鸡百花电影节后,候选范围从一年变成了两年,而当年的评奖结果则完全不同——分别为:奇数年是专家奖(金鸡奖),偶数年是百花奖(观众奖)。刚刚闭幕的是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是偶数(2014)年的奖项,即揭晓的是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观众奖)。

从上面的说明中不难看出,如此不同的奖项设置,拉链式的交替进行,即使是专业的电影记者也常常难以明辨,两奖的不同成色和质地常会混淆。一般观众和读者,更是完全会被绕晕。

纵观世界上所有成熟的电影评奖,比如公认最具公信力的奥斯卡,华语地区的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以及各个国家的电影评奖,几乎都是以一年的出品电影为评奖范围。唯有中国的金鸡奖和百花奖被人为割裂成两年,且是以专家奖与观众奖的不同划分,成为一年专家一年观众的“轮流执政”式。

这样就必然出现,每年的奖项质地不同,新(当年)老(往年)不同作品同台较量的态势。且不说当年的作品和往年的作品考量已发生改变,最让观众感觉奇怪的是,决出奖项的作品:有些已经“老掉牙”,有些则根本还没见,甚至没有听说过。

2

时空相错的奖项混战

金鸡奖与百花奖是两个不同评奖体系,在相隔两年的角逐里,因其作品公映首尾不同,前后差不多有近四年时差。因此,观察其获奖作品,几乎很难看出当年中国电影的整体风貌。

进入专家或观众法眼的作品,可能会因时差等原因,有的被过渡青睐,有的则彻底被低估。同时,百花奖获奖作品之陈旧,金鸡奖某些作品之陌生,都让人极为惊叹。比如,2007年12月公映的《集结号》,在第二年的第29届百花奖上成为最大赢家,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而到了第三年(2009年)的第27届金鸡奖评奖中,已是两年前旧作的《集结号》又与比其晚一年公映的《梅兰芳》同台较量,两部电影获得了金鸡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双黄蛋。最佳导演由获得百花奖最佳导演的冯小刚再次夺得,最佳男主角则从百花影帝张涵予易主为《铁人》主演吴刚,最佳男配角则由《梅兰芳》的老戏骨王学圻取代了《集结号》的偶像派邓超。

被金鸡奖青睐的冯小刚,并不总会被金鸡宠幸。在2011年的第28届金鸡获奖名单中,他执导的灾难巨制《唐山大地震》只获得了最佳音乐和最佳美术两项小奖,而当年的金鸡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获得者,当时和现在都是观众闻所未闻——最佳故事片是《飞天》,最佳导演是《爱在廊桥》的陈力。但要说电影的群众影响力,还是冯小刚无人难敌,在来年(2012)的第3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奖中,冯小刚一雪金鸡前耻,已属旧作的《唐山大地震》再成最大赢家,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新人的四项大奖。

我们再来比较最新的两届金鸡百花奖。

在2013年的第29届金鸡奖评奖结果中,最佳故事片由2013年5月公映的《中国合伙人》和在2013年7月小范围放映过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共同分享,最佳导演则由《中国合伙人》的陈可辛独得。同届金鸡奖中,2012年11月公映的《一九四二》,虽被评论界称为冯小刚最伟大的作品,却不无平衡色彩地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录音,《一九四二》的主演张国立和《中国合伙人》的主演黄晓明并列最佳男主角。

在刚刚揭晓的第32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和《中国合伙人》再次并列,分享“优秀故事片”双黄蛋,黄晓明再次因《中国合伙人》获影帝,又搭上佟大为获了最佳男配角奖。首执导筒的“小燕子”赵薇继去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获得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后,此次在百花奖中再次升级,晋升为“最佳导演”。已是两年前旧作的《一代宗师》,则在失去了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重要奖项后,最后咸鱼翻身,获得了最高奖的“最佳影片”。最可怜的是呕心沥血十多年的历史巨片《一九四二》,因时过境迁,被完全剔除出局。

3

公正与权威的诉求

通常,电影评奖有两项最基本的功能,一是对已观电影的评奖;二是对最新电影的推介。奥斯卡、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均属前者。戛纳、柏林、威尼斯,以及中国的上海等著名国际电影节则属后者。

通常,电影奖都以公开放映的年度单元作品为限,国际电影节的参赛作品几乎都是尚未公映的各国新片。前者通过表彰判别高下、嘉奖优秀,后者则经由竞赛性评奖,彰显主办方的艺术品位,以相对独立客观的评价,肯定和推荐所选中的获奖作品,客观上为国际影坛推荐优秀新作。从这两大功能看,这些世界通行的电影评奖体系,均具有新闻性、新鲜性的基本特质。观众会关注当年或刚刚结束一年的电影评价和评奖,比如奥斯卡、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通过这样的年度总结式电影评奖,观众可得到对熟悉电影的全面检阅。而对于国际电影节,观众则能通过对世界各地电影新作的评奖,获得最新国际电影佳作的专业推荐。

由此来观察我们的金鸡奖与百花奖,就会发现两样目标几乎都难以抵达。

当金鸡奖与百花奖尚未分家时,人们能从中看出专家与观众评奖的分野。比如作为专家奖的金鸡奖,虽然存有争议,但确具有专家视野和标准。

合并后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候选作品延展至两年之久,两年前的旧作与新鲜出炉的新片,或更旧或更新,或观众已耳熟能详或只有小圈子所知的作品同台角逐,其评判标准与影响评判的元素都会大相径庭,最后的获奖也必然是莫衷一是,饱受争议。

各自为政的金鸡奖与百花奖,其初衷也许是为避免重复颁奖的资源浪费,但被拉长的评奖战线并不会改变重复获奖,反而因拉长导致了更多“老掉牙”作品的重复获奖,而因时空转换,新老选手杂陈,更导致评判的失衡与标准混乱。

没有对艺术标准的严格界定,反融合了太多随心所欲的人为成分,疑其客观公正性几乎无从谈起。比如改造后的百花奖,最终的结果却要由101位大众评委现场点击决定,取代了曾经神圣而相对公正的成千上万的观众投票,其评委构成虽有101位,却因身份来路不清,集中看片讨论不透明,且表决的整齐趋同,以及获奖结果几乎多未卜先知等等,反更让人认定是暗箱操作,大有猫腻。更有甚者,百花奖因“四海为家”的特点,东道主的地域照顾,也每每让奖项偏向,比如在江苏江阴举办的电影节中,101位大众评委就有25位来自江阴一地,具体奖项更不避讳地对本地作品或主创倾斜。

战线过长,手法随意,人为明显,让金鸡与百花的评判变成了标准不清,了无新意的奖项。

任何的电影评奖,其最大权威均得力于体制制约下的公平公正。奥斯卡以及国际各大电影节的实践与声誉均仰赖于此。至于红毯秀上明星的多寡,参展片的品质,主持人的个人魅力,活动设置与参与的热闹程度等等,都不是重点。如果没有公开公正、清晰严明的提名和评奖规则,没有与国际接轨的谨严监理,以及剔除各种或软或硬的利益势力干扰,金鸡与百花奖不可能会有令人服膺的真正权威,也永远无法走出自己的误区。深圳特区报记者王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