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病毒性肝炎调查数据发布 乙肝连续5年居首
厦门日报讯(记者 刘蓉 通讯员 陈赟 李琪彬)近日,厦门市疾控中心发布厦门病毒性肝炎调查数据。数据显示,5年来,厦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仍以乙肝最多,占病毒性肝炎近8成,男性高发于女性,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为待业人员、工人及农民。
2015年7月28日是第五个世界肝炎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抗击肝炎,预防先行”。
疾控专家介绍,病毒性肝炎是一组被称为甲、乙、丙、丁和戊型肝炎的传染病,全球数以百万计的人受到影响,引起急性和慢性肝脏疾病,每年近15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且目前全世界尚没有根治乙肝及其并发症的特效药物。不过,这些感染可以得到预防,甲肝、乙肝和戊肝都有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接种,保护率可达95%以上,母婴传播阻断率可达到90%以上,而且还可以预防丁肝及原发性肝癌的发生,但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去做。
待业人员、工人及农民为乙肝发病前三位
市疾控中心疾控专家介绍,2010-2015年厦门市共报告新发病毒性肝炎753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4.18/10万,发病数及发病率均位居甲、乙类传染病的首位。其中乙肝发病数最多5963例,占病毒性肝炎的79.40%。男性病例为女性病例的1.87倍,发病数前三位的职业为待业人员、工人及农民。与这类人群基数大,未及时接种疫苗、卫生条件较差、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
伴随着免疫预防策略的有效实施,厦门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992-2005年出生的1-14岁儿童病毒携带率为3.07%,显著低于本地15-59岁人群15.22%的水平。其中1-4岁儿童下降最为明显,病毒携带率为1.04%,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全国同比水平。1-14岁儿童乙肝报告发病率从1992年的43.10/ 10 万下降到2014年的1.99/10万,下降了95.38%。通过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大大降低了厦门乙肝的发病率。
戊肝与“吃”密不可分 及时接种疫苗是关键
随着健康教育的普及和疫苗接种策略的实施,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比例已由9.75%降至7.18%,全国甲肝报告发病率也呈历史最低水平。但是,最晚被发现的戊肝仍被人们所忽视。
与甲肝、乙肝一样同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的戊型肝炎,由于其发现较晚以及戊肝诊断试剂未广泛普及使用等因素,导致戊肝长期被严重忽视或不为人所知;但其危害性却远高于最早发现的甲肝,戊肝病死率1%-5%,而甲肝病死率约为0.01%。我国是戊肝高流行区,据国家卫计委疫情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4年,戊肝发病人数已超越甲肝,死亡人数也远超甲肝;2013年我国有18个省、直辖市戊肝发病率已超过甲肝。
市中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吴剑华介绍,病毒性肝炎中甲肝、戊肝均与“吃”密不可分,患者大多是吃出来的肝炎。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都有可能成为传染源,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即病人粪便、血液中的肝炎病毒通过污染水源、食物、用具及生活密切接触经口进入胃肠道而传播。其次也可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常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原因。此外,戊肝还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接触传播。
据统计,吴剑华医生个人每年就能接诊几十例戊肝患者,还有逐年增多趋势,远远超过甲肝发病者,且有不少患者是合并乙肝或丙肝感染的患者。由于甲肝戊肝感染不分年龄,及时接种疫苗保护易感人群也显得尤为重要。戊肝起病较急,常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急性肝炎症状,较其他病毒性肝炎更易出现黄疸,重症患者常引起肝功能衰竭乃至死亡。慢性乙肝患者如重叠感染戊肝时病情较重,病死率增高;妊娠晚期妇女感染戊肝时,容易发生肝衰竭,病死率高达10%-40%;老年人感染戊肝时,通常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吴剑华提醒市民,任何传染性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对于戊肝的预防也一样,主要包括消除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其中,保护易感人群最好的办法就是注射疫苗,市民可到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等及时接种乙肝、甲肝、戊肝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