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用心做好"生态+" 力争生态"高颜值"发展"高素质"
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近年来,福建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心做好“生态+”的文章,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
绿色发展,取舍有道。2013年,福建省出台《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将全省国土明晰规划为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4类开发区域,其中占全省五分之二的县(市)和197处区域被列入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规划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面积超过3.6万平方公里,接近全省陆域面积三分之一。2016年出台《福建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一张蓝图绘到底。
生态红线变身绿色发展起跑线。近年来,各地纷纷转变发展理念,依托当地优势,充分挖掘绿色发展潜力,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文明品牌。
南平市森林覆盖率达77.3%,有“中国竹乡”“南方林海”之美誉。为发挥比较优势,力争走出山区特色的发展路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南平市围绕“创新推动点绿成金”,选择与自身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的现代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作为发展主攻方向,举办绿色发展创新对接会,推进项目资本对接、商贸流通融合、品牌建设提升,树立“绿色南平”的新形象,打响武夷品牌。
今年3月,南平市举办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绿色农业项目资本对接会,现场签约现代农业招商项目26项、总投资90.9亿元,达成融资合作项目57项、66.4亿元,28家大型商超、30家电商企业与73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实现“联姻”。今年“6·18”期间举办绿色发展创新大会暨旅游项目与资本专场对接会,现场签约旅游产业项目26项,总投资317亿元。
泉州市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领跑福建。如何实现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鱼和熊掌兼得”?答案是:转型升级。近年来,泉州市把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运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狠抓重污染企业集中治理、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推广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机器换工、智能服务,引导产业发展建立在创新驱动、环境友好、集约高效的基础上,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成为“中国制造2025”地方样板。
如,在瓷都德化,曾几何时,粉尘满天飞、森林遭破坏,通过以问题为导向,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德化实现从以柴烧瓷到以电代柴再到天然气烧瓷,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吃干榨尽”每块废瓷,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黑烟污染的陶瓷产区,今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在闽西老区龙岩,不仅创造了闻名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还大力支持鼓励环保产业。专业致力于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凭着一张“科技胃”,专吃“污染饭”,一马当先,带来了龙岩环保产业万马奔腾。目前龙岩环保装备产业集群产值达到百亿元规模,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环保产业基地之一,如今正努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漳州市把“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实施“生态+规划”“生态+产业”“生态+民生”“生态+文化与旅游”“生态+司法”等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定位,打响“清新福建、花样漳州”品牌,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等。
……
GDP年年增,COD年年降。过去五年,福建经济年均增长达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GDP总量跻身全国前十,人均GDP位列第七。福建经济“体量”增加同时“体质”更趋健康,2016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18.1%,COD等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的50%左右。“既要小康又要健康”“既要温饱又要环保”的美好向往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说,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护好生态环境,让子孙后代永享“清新福建”,只有这样,发展才是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更有动力、更有后劲。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