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传统文化“蒸掉”七夕节洋味
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即将来临。因为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相关,所以常常被人们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七夕”因为“洋”近年来变得尤其“喜洋洋”。
作为“情人节”,人们习惯上喜欢将之和西方的情人节混为一谈,乃至庆祝的形式也亦步亦趋,让七夕节逐渐丧失了传统味道,让“洋”味飘扬在七夕的天空。尤其是近年来,商家对于七夕的相关活动更是层出不穷,为的就是要七夕真正演变成“中国的情人节”。什么相亲派对、求婚仪式和商家促销成了七夕节里最热闹的景象。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要想在发展上生生不息,首先必须充分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失去了文化传统,意味着民族的发展失去了文化根基,失去了独立身份。据相关数据统计:从20世纪下半叶以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日益为各民族所重视,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各国人民的共识。可以说,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命题。
七夕节被简化为情人节,日渐热闹,而原汁原味的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却日渐式微。这其实是对于七夕的本末倒置、断章取义,这不仅让我们传统的七夕节日文化再断裂,更是我们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该思考的课题。
七夕节演变成“情人节”,是传统节日内涵流失的缩影,就如前几年端午节演变成吃粽子一样。虽然,全球化在增强各民族对话和交流能力,文化融合也走上了快车道。但是我们不能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统瑰宝也融合掉,更不能让其无原则地融合,乃至不断侵蚀着民族文化的领地,如此下去,我们还拿什么传统文化留给子孙?何况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
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地在原则上进行争论和呼吁,而是要通过相关的文化部门,组织大家真正地传承传统,就从丰富多彩的准备节日着手,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只有蒸干七夕节“洋”味,传统文化不断“加料”,这样才能让我们过出自己的“中国味道”,从而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如此才能真正避免让传统的节日演变成“洋节”, 让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熠熠生辉。(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