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山水林田湖草一个也不能少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也是互为关联的生命共同体。实践证明,如果山体植被不保护好,水土保不住,遇到山洪或泥石流,山体下面的河道水体就是治理得再好也是白治了,整理好的耕地也随时有被毁掉的危险。因此,生态修复治理要进行“一盘棋”统筹推进。
2018年,福建省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二批试点,将用3年时间,投入120.91亿元,按照“全流域整体规划、系统保护、上下联动、要素协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关键突破、持续共享”的原则,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和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五大重点工程,保障台湾海峡生态安全,提升国家东南生态屏障功能。
经过一年试点,监测显示,闽江流域三类17项生态绩效目标持续改善。2018年,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比2017年提高1.7个百分点;小流域优于Ⅲ类水质比例达93.1%,比2017年提高2.4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已基本消除。闽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何把“种树的”“管水的”“护田的”等职能部门统筹起来,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推进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徐瑞蓉介绍,我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财政、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保主管部门牵头,农业、林业、水利、住建等部门密切配合的生态综合保护修复管理机制,强化部门沟通会商,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省市县健全完善“省级协调、市为主体、县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推进机制,形成“上下畅通、左右融通、内部打通”的工作格局。
在全省首批综合治水试验县沙县,2018年挂牌成立生态综合执法局,整合了水利、环保、农业、住建、国土、林业等部门73项行政处罚权,实现水环境违法案件的快查、快办、快审、快结,生态问题得到“一局统管”,彻底解决部门各自为政、推诿扯皮、执法低效等“老大难”问题。
“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以来,不好办的问题变为容易办了。”沙县生态综合执法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比如,涉砂违法因界限模糊,基层存在执法推诿甚至执法空白现象,使处置洗砂制砂、利用弃土弃渣进行水洗制砂等行为成为“最难啃的骨头”。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后,从原料来源、加工生产、运输、销售等渠道的处罚均有法可依,有效震慑了河道乱挖、乱采等违法行为。还有,以前群众不知向哪个部门投诉反映生态问题,往往导致延误最佳处置时机。生态综合执法局成立后,设立涉水生态环境举报电话5836110,打通群众反映问题、部门査处问题的快速通道,快速制止、查处了一批破坏涉水生态类案件。
在全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南平市,每个县(市、区)至少一条甚至两三条河流穿城而过。为打破部门各自为政,统筹生态治理与修复,南平率先在全国提出“水美城市”建设新理念,并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相结合,创新“建、管、治、护”一盘棋推进机制,推进项目建设一体化。通过建立“1+N”工作模式,即市里构建一个平台、创建一个团队、提出一个方向、制定一个目标,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去实现,从单一部门资源投入向多部门资源整合转变,建立部门会商协调机制,打出“组合拳”形成合力推进。
“几十年前延平区小水门码头是采砂场,一片脏乱差的景象。现在采砂场关停后建了生态公园,环境大变样了,对岸是山,眼前是水,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南平老市民邹松亲诉说着码头的变化。据了解,生态修复项目试点工作开展一年,南平完成投资27.39亿元,占总投资的43.9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年度18项生态绩效目标全面完成,其中12项目标超额完成。
生态生产生活如何协同发展
“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应着眼于整个生态系统,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生态、生产、生活共谋发展的可持续治理之道。”徐瑞蓉说,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应基于区域特征和原有生态功能,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为确保试点取得实效,我省完善试点工作制度建设,出台试点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资金管理办法、绩效评价方案等具体指导政策,确保项目落地生根。明确提出在摸清重点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矿山集中分布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游,鼓励各地打造一批多生态要素保护修复有机融合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较好衔接的、项目建设与科学研究“建研”一体的、具有一定体制机制创新的示范项目,形成“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工作推进格局。
金溪是闽江上游的主要支流,记者看到,金溪碧水潺潺、穿城而过。近年来,为保护好金溪,将乐开展金溪百里画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第一批共实施试点项目9个,总投资4.9亿元,2018年已完成投资8350万元。为探索落实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护、系统修复”理念,将乐积极与三明学院、中科院等合作,由专业科研院所对项目实行统一规划,同时分解责任,明确每个子项目的责任领导、责任人,建立“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领导、一抓到底”挂包责任制,确保任务按序时推进。数据显示,2018年将乐县主要河流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比例100%,无劣Ⅴ类水体。
在将乐高唐镇常口村,山、水、林、田焕发勃勃生机,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采风。据了解,该村充分利用资源禀赋,走绿色发展道路,为做好“山”的文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结合高唐芙蓉李小镇发展规划,发展百亩芙蓉李种植基地,集赏花、采摘、游玩为一体,同时推进云衢山、回头山旅游开发;为做好“水”的文章,大力推动特色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和特色农家乐、渔家乐、农村电商等新产业发展,先后吸引云衢山漂流、宏云水产养殖场等一批企业投产;为做好“林”的文章,利用林地资源发展苗木产业和竹山养羊,统筹联村区域内12.5万亩林地资源推动林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为做好“田”的文章,大力发展烟叶、早芋、食用菌、淡水养殖等特色农业。
如今,“吃生态饭,享生态福,子子孙孙就会有好日子”已成为将乐人的共识。为拓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保护修复之路,将乐与省内外科研团队签订合作协议,围绕生态文明、旅游、乡村振兴、教育等方面全方位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徐瑞蓉介绍,我省鼓励各地在项目建设中探索生态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注重将生态保护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模式,建立完善小水电退出、乡镇和农村污水处理费用分担、自然保护区扩区提升、林权赎买等机制,在集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垃圾处理、畜禽养殖业污染整治、水生态修复等流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等需要长期运维的项目,探索推行“投融建管营”一体化模式,建立长效机制。“我省还积极引导各地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作用,尽量减少人为干预。”
为加大资金保障力度,我省加强统筹整合,多渠道筹措资金,同时实施正向激励奖补,对项目建设、绩效目标等完成较好的地区予以奖励。目前,我省还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初步建立并启动集统计、分析、管理、监测预警为一体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信息管理系统,力求实现项目建设、资金落实、绩效目标等内容在线监控。(记者 潘园园)
【责任编辑:黄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