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榕城 绿色家园

20.04.2018  16:25

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智能水位监测系统。记者黄立新 摄

  福州日报记者  蒋雅琛 莫思予

  今年,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关键的一年。市发改委(市生态办)结合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组织本报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联合开展“生态榕城 绿色家园——打造美丽中国的福州‘样板’”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采风活动,更好地宣传展示我市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创新举措、亮点成效和成功探索。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数字技术“大展拳脚”生态榕城“大有智慧

  天空越来越蓝,福州市空气质量去年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五;

  环境越来越绿,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07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范围内对居住区的覆盖率达91.9%,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3.87%;

  河水越来越清,史上最大规模的水系治理行动全面铺开,全市43条黑臭水体基本实现除黑除臭;

  ……

  如今,有福之州焕然一新,生态环境越来越美,正以靓丽的身姿迎接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到来。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智慧环保、智慧排涝、自动监测等数字化技术“大展拳脚”,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数字”在福州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滨海新城的网龙企业号办公楼。(资料图片)

   数字产业引领绿色发展新风尚

  优质生态环境呼唤高质量绿色发展。众所周知,数字经济避免了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及环境污染,不但能实现低投高产,还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福州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正加速打造福建乃至全国的数字经济示范区,产业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速度和效率日益提升。

  “”集东南。在长乐东湖之畔,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作为“数字福建”战略的重要承载基地,正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福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在数字福建云计算中心正式开通,福建省超算中心二期正式运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国家国土资源大数据应用中心、国家旅游大数据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项目入驻……“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现已初步形成一批面向医疗、教育、旅游、位置服务等领域的大数据行业应用服务企业,形成了大数据、云计算和VR产业链雏形,呈现出大数据集聚发展的态势。”市大数据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总对接项目为238项。

  “”联福州。截至目前,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已培育物联网企业104家,其中不乏新大陆、慧翰微电子、上润等全国名企,形成了集信息感知、传输、处理、应用于一体的物联网产业链。“”尽其用,全国最大规模NB-IoT规模商用项目福州智慧水务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今年底前完成30万台智能水表更换,覆盖小区数量953个,项目区域每年节水收益预计可达到4181.76万元;另一边,全市首个基于窄带物联网技术建设的智慧小区在马尾建立,居民可享受智能水表、智能井盖、智能停车、智能门禁、智能消防等13项窄带物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安心。

  “福州发展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不仅是抢抓机遇,也是绿色转型,产业的成果普惠于民,我们人人都是受益者。”市民周先生为此点赞。

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指挥平台。记者叶义斌 摄

   数字“触角”灵敏感知生态环境

  “PM2.5:1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这块立在机场迎宾路上的双面显示屏,是福州特色的“迎宾牌”,为往来旅客实时直播福州“气质”。而市民只需打开网页或者手机,随时随地都能获取福州实时空气质量情况和出行参考,这些都是由遍布福州各地的环境空气自动站采集来的。

  “作为福州市环境监测系统的技术中心和数据中心,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传统手工监测基础上,逐步开展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工作。”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陈远铭介绍,目前,福州已建成57个环境空气自动站、2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2个噪声自动监测站,并完成了自动监测站联网工作。

  除了对环境要素的自动监测,我市还将“数字”应用于机动车尾气、重点行业企业等污染源监测。

  在福州南二环后坂路、福马路旁,各装有一块LED显示屏。只要有机动车经过,不出1秒便能输出对应的尾气污染物指数,是否超标一目了然。这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让不少市民拍手叫好:这下“乌贼车”没处躲了!

  “这可比传统的人力上路抽检快速方便多了。”市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大队队员洪美芬介绍,传统的尾气检测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实时检测的要求,而机动车尾气遥测系统可以快速地发现行驶中的高排放车辆,一天可检测上千辆,效率是传统方法的十几倍以上。

  “空气、水质和噪声等环境要素自动监测,机动车尾气检测智能化建设,重点企业远程在线监控等数字手段,提高了福州环保信息化水平和监管执法水平,为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等业务提供更智慧的决策。”市环境监控指挥中心主任何慧萍认为,“智慧环保”是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为新时期环保发展提供崭新思路,是促进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