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保护岂容“打折扣”
6月1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在京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以下简称《公报》),这也标志着为期三年的全国第二次环境污染源调查工作告一段落。(6月12日光明日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2020年,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衍生的环境效应,正在发酵、酝酿、爆发。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重大而紧迫,不容丝毫懈怠。澳大利亚熊熊燃烧了五个月的山火不可谓不深刻,某种层面上,12.5亿只野生动物是为平息人类利益熏心而“买单”。
全球都在关注新冠肺炎的时候,一个关乎全球75亿人的消息,迅速淹没在信息流中。很少人意识到,另外一场灾难,正在酝酿。南极这个曾经不折不扣的“极寒之地”也开始“发热”,甚至开始“流血”。原本白茫茫的雪地,出现片片血红。实际上,雪之所以变红,是因为一种叫“雪地衣藻”的红色藻类的入侵。而这种藻类只会在气候变暖之后,才会大量繁殖。更值得注意的是,更多的藻类苏醒,降低了冰雪对太阳的反射,加剧南极冰雪升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大自然在向人类发出严重警告,以各种“创新高”的非自然现象,以一双双哭泣的眼睛,一个个可爱生灵的逝去为代价……如果再不采取行动加以保护,在本世纪走向灭亡的绝不止是更多动植物,还有大城市沉没风险下受到生存威胁的全球民众。
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时期,科学家正在对病毒进行溯源,公众也在反思人与自然应该如何相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但时至今日,是何以让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一开始的和谐开始走向对峙,值得每一个地球人反思。部分地方在执行环保政策过程中,存在违法违规“搞变通”“打折扣”等现象,对环保工作要么自我降低标准,要么主动放松要求,推迟完成时限,拖拖拉拉,不愿担当、不敢担当,遇到难题就绕着走,选择性落实中央环保决策部署。
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今后在生态危机面前,人类才不会面临两难的抉择。这迫切需要政府和社会公众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大力度、强化保护自然。
唯有大家拥抱自然、承认自然的价值、将自然融入生活点滴、珍视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资源,为保护自然而行动,人类文明才有可能接续发展。
别让生态灾难一再重演。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和野生动植物一起繁衍生息。何不今起,从小处着眼,从校园到社会,从循环经济到低碳出行,从衣食住行开始,让生态文明理念在生活方方面面落地生根。人人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鼓楼文明办报送 陈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