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最高级的教育

07.12.2015  13:00

选自《爱满教育》插图


何夏寿老师所著的教育散文《爱满教育》最近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与夏寿老师相识多年,三年前知道他开始写散文,第一次读到他那篇写母亲的文字,我深为感动的同时,也颇有些惊喜。在我的印象中,夏寿是一位聪敏、勤奋、富有创造性的小学特级教师,在教育界颇有些影响,我没有想到,散文里的他还有着如此细腻、动人的文笔和情思。    


他的散文擅写人事,尤其擅长书写普通的生活事件中令人难忘的性格与感人至深的情感。他不以文辞的华美吸引读者,他写母亲,写父亲,写姐姐,写身边的师长、同事或挚友,大多用的是很日常的笔墨。这些平白如话的文字,读来总是一派素朴,甚至不无朴拙之感。然而,就在这甚少雕饰的字里行间,却蕴含和传递着一份至为真诚的情感,并呈现出一份力透纸背的深情或思考。    


很多时候,深深打动我们的正是这情感的内核。在《母亲,我的教育家》中,作者并不以高亢的笔墨大写母亲的形象,而是在一个目不识丁的乡村底层妇人最平凡的言行中,书写着一位母亲如何以其天性的善良和母性的本能,使“”领悟到终身受益的教育真谛。《姐姐许到后门头》中的小姐姐,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邻家女孩,她的懂事,她对弟弟的护爱,都出自一个姐姐淳良而温柔的天性。也正因如此,她的那一记责备“”“眼浅”的巴掌,以及那一句看似简白的“人情一辈子”的告诫,才显出尤为珍贵的纯朴。《老师领我进了门》《老乡金近》等文,写自己敬重的老师和长辈,话里话外一点儿不掩饰当年浓重的青涩与自卑。从作者的文字里,我们感觉不到一个特级教师回望来路的丝毫自得,倒是仍觉得,这仿佛还是当年那个未出茅庐的小伙子向我们坦然诉说着这段温暖人心的记忆,他对长者知遇之恩的感激和铭记,也一如既往地单纯而真诚。    


如果说在这样怀人记事的散文中,最打动我们的是那份厚重、深挚的亲情、师情,那么在《“俗人”不》这样的散文里,我们则看到了作家对于日常生活和人性的宽容洞察与欣赏。散文由校园和教师的寻常生活写来,将这一生活之“”叙写得淋漓尽致。然而,就在这俗极了的生活之中,作者看到并写出了俗世生活和人性“不落俗”的光华。    


夏寿的散文其实也不无这样的“”味儿。从这些他名之为“教育散文”的篇什中,我们读到的不是有关教育与教育者的高阔辞令,而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或者说一个常人真实、寻常的世俗生活。他笔下的人事大多属于凡俗人生,就连叙写教师的生活,也毫不回避个中俗意。教师也是人,也要找工作,下馆子,也会为了世俗欲望和追求的得失而欢喜沮丧……然而,可贵的是,作者能从这“大俗”中写出某种“大雅”。不论生活多么难以免“”,我从夏寿的散文中感受到的总是人生的豁达、人心的淳善以及人情的温暖。很多时候,生活愈是落俗,那孕育和留存于其中的脱俗的光芒,愈是使人感叹而振奋。正因此,他笔下的这些人事读来总是如此亲切平实、朴质无华,又常饱含令人震动的力量。    


夏寿所说“教育散文”,其中的“教育”一词,我理解为情感教育。读者从他的文字中感受日常生活和人情之美,确乎是一种情感的荡涤。而这一情感的核心,说到底,还是人心中那份单纯的善念与爱。譬如“”的母亲从她有限的乡土表达词汇中总结出的那句“只要对小人好,书便可教好”,譬如姐姐以其质朴的话语教给“”的那句“一块钱是用得光的,一个人情,是一辈子的”。这些俗而又俗的语言道出的不是高悬于我们生活之上的大道理,而是来自于人的最平常、最真实的生活,但它所传递的善意与爱意,使这平凡的俗世生活拥有了一种自然、醉人的光彩,也使教育这一行当拥有了一份诗意、温暖的美学。    


事实上,教育本身也是一桩由“大俗”中行“大雅”的事情。尤其对于那些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崇高、神圣的教育精神标签有时未免显得过于遥远,更多的时候,他们的每一天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也为世俗生活的欲望和悲喜所缠绕,也经受着生活的各种塑造与考验。教育并非要求教育者抛弃这一世俗生活的权利,而是愿他们在世俗生活中仍能坚持“教育”一词最核心的精神,即将个体导向人的一种更好、更完整的存在状态。我们今天越来越意识到,在这一引导过程中,情感的陶冶和教育或许扮演着某种至为核心的角色。我想,这也是夏寿以“教育散文”命名自己这些文字的初衷之一吧。

作者:张弘博
福建日报评论员:团结奋斗办好福建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文明
让文明礼让风气蔚然成风
  中国自古便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