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话孝道—吕传彬

22.05.2014  20:18

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春寒料峭之后,天气逐渐温暖和煦,《荆楚岁时记》:从冬至那日算起的第一百零五天。也就是春分后十五日,即春季中最大节日“清明节”,又叫“社日”。

所谓“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故名“清明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准备牲礼,祭祀祖灵,并且在清明节前后十天之内,全家都要去祖先坟上扫墓。尤其家中新添了媳妇或子嗣,更要到祖先坟上祭告。

北京有句俗谚:“炕上没有拉尿,坟上没有烧纸”,意思是,炕上没有拉尿的孩子,表示这家未曾在祖先坟上烧过纸。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或谓“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

中国人承先启后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但在民谣俗谚上处处可见,就是戏曲。经典中也都有提倡。如京戏《状元谱》中“打侄上坟”及“小寡妇上坟”,这两出,都深喻着清明上坟的意义,“小寡妇上坟”一段,把上坟扫墓的过程描写得一清二楚。“打侄上坟”除了描写叔侄间的情感矛盾,最重要的是表达了浪子犹有念祖思源之心。若能回头尚不晚,最后仍能功成名就。

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父亲死后三年内,能不改父亲生前的志向行为,可以算是孝。孔子还认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及曾子所说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一贯的精神。不但父母在世,要以礼侍奉,就是去世了,也要尽礼尽哀,对远祖更要诚敬祭奠追思,这样才能使社会的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孝道和宗族精神,使中华民族生命之火生生不息。而这些传统精神,端赖固有的婚丧祭奠各项礼仪习俗传袭下来。这一贯的精神永远也打不破,致使所有的宗教到了中国,都要妥协于中国固有的习俗。佛教是不拜祖先的,到了中国,祭拜祖先成了佛教重要课目:近如天主教也允许祭祖,这显示了中国的宗法观念是无法打破的。

政府基于传统精神,特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纪念我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之功绩,以表全国世代人民对黄帝之敬意,亦为继承固有之宗族观念,进而追念祖先,发扬民族道德,增强民族自信之社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