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多数医院输液人多 "53种不需要输液"清单引争议

25.08.2014  11:42

爆满的输液大厅

一位家长抱着孩子在室外输液

  8月18日,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了一份“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国内医疗机构滥用“三菜一汤”(即抗生素、激素、维生素和输液)备受诟病。几年前,我国卫生部门曾公布一项数据:我国一年中人均输液8瓶,门诊输液率高达60%至70%,人均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国际水平的10倍左右,其中八成左右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带有抗生素的药物。因此,这份“不需要输液”的清单一出炉,就引发广泛关注,网络上各种声音更是层出不穷。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担忧,认为不能用行政命令“一刀切”,应从疾病变化客观看待输液。

  对于这份清单中的疾病,连日来,早报记者邀请了泉州市各大医院的医疗专家进行解读。大多数医生认为,这53种疾病的确不需要输液,但由于患者患病的轻重程度、个人体质不同、有没有合并症等,都需要临床医生综合考虑。

  这份由地方政府发布的“通知”,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究其原因,与这些年来静脉输液造成的“过度医疗”分不开。其实,对于一般的用药原则,世卫组织早有说法——“能吃药就不打针,能肌注就不输液”。要戒掉部分医生和患者都有的“输液成瘾症”,首先要建立起医患互信。

  这几天,市民姜先生得了轻微感冒,由于上班事情太多,他想就近到诊所吊瓶。可一走进输液大厅,只见满屋子吵吵囔囔的,全是等吊瓶的人。感冒了就一定要吊瓶吗?其实,感冒发烧了就去吊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周末两天,早报记者走访了泉州市区一些医院的输液大厅,几乎每个地方都是人满为患。输液的人中,各种年龄的人都有,但最多的是小孩。对于安徽省卫计委公布的“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大部分患者或家属表示“没听说过”。其中一些患者,就是得了这53种疾病之一,正在通过输液治疗。

  4龄童输液依赖 不输液就不退烧

  “孩子发烧到39℃,刚吃药就吐出来,我们实在没办法,才带过来医院输液。”廖女士的儿子才出生61天,稚嫩的头上也扎着针头,略显憔悴的脸上还挂着泪痕。廖女士说,前两天儿子突然感冒发烧,刚开始只有38℃左右,她到诊所拿了药给他服,可是小孩一吃药就吐。前天下午体温升到39℃,初为人母的她吓得发慌,马上带儿子到医院就诊。

  “我们也知道这么小的孩子打点滴不好,可是小孩不吃药,医院说打针的话只能打退烧药,效果不好,我们也没办法,只好给孩子打点滴,看能不能尽快好起来。”廖女士无奈地说。

  “我儿子也是出生两三个月就发烧,到医院打点滴,后来每次发烧都得打点滴。到现在,一感冒没打点滴就没办法退烧,吃药根本没用。”在廖女士旁边,抱着儿子输液的林女士忍不住抱怨,她的儿子今年才4岁多,但进医院已不下10次了。林女士说,儿子小时候一感冒,家人就都很紧张,赶紧送到医院打点滴。久而久之,就形成依赖。

  爆满的输液大厅

  输液两天不见好 原来只是蛔虫病

  两年前的一天,家住市区的陈小姐突然腹痛难忍,忙赶到市区一家大医院急诊科。陈小姐说,医生只是摁了摁她的肚子,没有再做什么检查,就说她得了肠胃炎,让她打点滴。不料,一连吊了两天瓶,陈小姐发现病情一直没有缓解。于是,她又到另一家大医院求医,医生在简单检查后就说,陈小姐的肚子里长了蛔虫,开了一些药让她回家吃。结果,陈小姐只吃了一次药,肚子就不疼了,“在第一家医院花了300块,也没治好腹痛。第二家只拿了几块钱的药,一下就治好了”。

  陈小姐说,去年7月,她10个月大的女儿得了幼儿急疹,一直高烧不退。起初,通过网上查询,陈小姐和家人怀疑孩子要长疹子,因此只给她吃退烧药。之后,但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是将孩子送到了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孩子得了炎症,还比较严重,需要住院治疗”。

  在输液两天后,陈女士的女儿仍然时不时发高烧,不久就长出了疹子。陈小姐说,直到此时,医生仍说小孩“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合并肠胃炎”,并让孩子又吊了一天瓶。次日,在陈小姐和家长的坚持下,孩子病愈出院了。“幼儿急疹是很常见的病,难道医生在第一时间检查不出吗?”陈小姐至今仍愤愤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