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深改】不试怎知改不了
2016年12月29日晚,央视一套《晚间新闻》播出三明医改专题节目——《深读深改:不试怎知改不了?》
《深读深改》今天来看第二集:不试怎知改不了。咱们老百姓要买辆车的话,都会先去试驾一下。重大改革的推行也一样,要先在局部测试,边试边改,量体裁衣,看看百姓满意不满意,效果到底好不好。调试好了之后,才会全面铺开。这种从试点推广到全国的改革路径,就是深改的方法论。
深改的意思,是说改革开放30年来,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深水区”,都是“硬骨头”。既然是硬骨头,就需要好牙口。用最硬的牙,去试着啃骨头,啃完了,也就知道骨头怎样才能攻破。这个过程,就叫改革试点。试点的价值,就在于不怕出错,等改好了,办法摸准了,再推广出去。一句话:别管多么难,不试试怎知改不了?
今天的中国,最大的民生痛点是什么?大数据告诉我们,看病难、看病贵首当其冲。这是地道的硬骨头,不是光靠勇气就能啃动的,得有一揽子科学稳妥的方案。这种方案不是拍脑袋能搞出来的,得找地方试点。
医改不到位,医患矛盾就搞不定。医患关系紧张,一方面是因为以药养医,医生开大处方、搞过度检查;另一方面是因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大城市大医院扎堆,基层医院缺少好医生。那么出路是什么?一句话:恢复公立医院公益性。三明医改,就是要用一套组合拳,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三明医改”的突破口选择了最难的一块“硬骨头”——医药流通领域。过去一种药卖出去,药厂卖个出厂价,赚的很少;医药代表把药挤进医院要加价,不报销就病人背着,报销的话,就社保背着。三明市试点的做法是:所有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价格虚高别指望卖出去。同时,严控大处方、大检查。此外还加了一个双保险,就是药品从生产企业到医院的所有过程中只允许开两次增值税发票,加价的话搞不到发票,走不了账。
医改三年以来,这套办法为三明节省了大约18亿元药费。老百姓省了钱,社保基金也扭亏为盈,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不能以药养医,那么拿什么来养医?过去不合理的财路断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道在哪里?道,就是让医术医德值钱,让优秀医生有高薪、有尊严、能实现一个白衣天使的职业价值。三明对22家公立医院实行全员目标年薪制,年薪与岗位工作量、医德医风、社会评议挂钩,不与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挂钩,这在全国是第一家。
改革的效果,是很多医生的收入翻了一番,医生对病人更耐心、更用心、更精心。医院最赚钱、最核心、最宝贵的资源,不再是仪器,而是技艺超群、爱岗敬业的医生。让群众看得起病,让群众看得好病,除了降药价,还得有兜底的办法,那就是社保必须保障有力。
改革前,三明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由人社和卫生计生部门分别经办,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低。改革后,三明将26家经办机构整合,实现“三保合一”。
医保基金有限,不能搞大水漫灌。提高效率,就是要把有限的资源,精准地投放到最急需的地方和最急需的人。三明推出了第三次精准补偿。罹患大病的患者,在基础医疗保险和大病补充补偿的基础上,还可以获得针对他们设计的第三次精准补偿。三次补偿下来,个人的负担基本能控制在百分之三十左右。这样一张网,基本把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了。
三明试点的“三医联动”,药价降下来了,医务工作者收入涨了,医保基金结余更多了,最后结果自然是患者的负担减轻了。
除了三明,全国约200个城市都在根据自身情况,寻找着破解医改难题的方法。流动人口多的京津冀,就在异地就医这一问题上进行着积极探索,是目前跨省异地就医结算改革的排头兵。还有分级诊疗、公立医院“去行政化”等改革,也都在全国遍地开花。
每一个地方的试点成效,受益的不仅仅是当地的民众,还将为下一步全国医改提供可行样本,这就是改革试点路线图。
除了医改,北京、山西、浙江,在试点监察体制改革;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等省,试点司法体制改革;中国中车的车间,承接了首个科技体制改革的试点任务;上海自贸区,也一直在为全国自贸区建设源源不断地输出着成功范例。
通过开展试点,既为大范围改革实践投石问路,也给局部先行先试辟出空间,是改革的一条宝贵经验。一个个试点就像是一枚枚棋子,先独自发力,再连成棋局,盘活的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央布局和基层实践,正是改革不断深入的两大动力源,推动着改革趟过“深水区”,啃掉“硬骨头”。最终造福的,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每一个人。(央视晚间新闻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