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泉寺刺血经书藏抗战秘史 僧侣救护队支援抗战

16.07.2015  11:34

  血经副本,字迹鲜红

  胡善美向记者讲述血经转运一事

  (记者 吴剑杰 见习记者 吴建萍 林良划 文/图)

  2015年5月中旬的一天,福州鼓山涌泉寺81岁的正茂法师向东南快报记者回忆起最后一次见到“铁箱子”的日子,显得十分吃力,他是涌泉寺年纪最大的法师,也是寺内跟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最接近的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当局让沿海各地重要文物,向内地山区迁移保藏。1939年,涌泉寺当时的住持圆瑛法师立即组织力量将寺内最珍贵的20箱经文转运到尤溪县。福州沦陷后,日寇果真到了寺内,但终究扑了空,那时的正茂法师还没入寺,日后看到装经书的铁箱子,已是六十年代了。

  事实上,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日本民间与涌泉寺在佛教文化上便有过交集,涌泉寺部分经书经日本学者调查研究后,拍照带回日本,并影印流传开来。日后,涌泉寺还是遭到日本侵略者觊觎,但对于转运的经文,僧侣们始终缄口不言。

  而抗战之时,圆瑛法师组织僧侣救护队,甚至带徒弟下南洋筹募善款,支援前线。寺内的僧侣也积极参与省会青年组织抗战。半个多世纪后,我们从知情人的零星记忆里,梳理出部分文献资料,试图揭开那段转移经文的历史,以及属于这座古老寺庙的抗战史。

   运送经书的铁箱焊接密封而成,六十年代还曾存在

  谈到五十多年前的那段历史,正茂法师兴致颇高。“没有人比他知道得更多”,寺内的僧人告诉东南快报记者。

  见到废旧的铁皮箱子时,具体年份应该在1963-1964年,“箱子是用铁皮焊接上的,纯黑色”,正茂法师说,“铁箱子大概有半米多高”,呈长方体结构,正茂法师向记者比划着,不过看到它时,铁皮箱子已经破旧不堪,如果不是老师傅提及,当时才二十多岁的他也不会注意到这些“废物”。

  “那就是当年运到尤溪用来装经书的箱子”,老师傅告诉他,数量大概有十几个,经书早已上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正茂法师连铁皮箱子也见不到了,“估计被人当废铁拿去卖了”。

  正茂法师1963年进涌泉寺,时常从老师傅的闲谈中得知当时经书转移的事情,但零零散散,支离破碎,他只记得,老师傅们简单地谈到当时如何将经书包装入内,然后让和尚将经书挑到船上,最后再溯江而上,深入尤溪内地,进行保藏。

   寺内和尚建议运往尤溪寺庙保藏,对于所运经书和尚缄口不言

  1955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大一学生胡善美,因为帮当时的部队测绘鼓山地图,全班三十多人有幸在涌泉寺住了二十多天。

  胡善美从当时寺内一位四五十岁的和尚口中了解到关于经书转运的部分细节,“当时寺内忌惮日本人的三光政策,和尚可能被杀,庙可能被烧,但经书要是被毁或是被抢走,那麻烦就大了”,胡善美的老师告诉学生,一个寺庙是否闻名,最终要看的是寺庙所藏佛经的数量和质量。

  因为与老和尚熟识,胡善美有幸进入当时储藏经书的房间内看过,“满满当当的,几大壁橱,上面写有康熙乾隆字样,这里面的经书不让看”,他说,老和尚回忆,当时寺内打算把经书转移出去,但对于转移的地点有过争论。

  南洋?也被日军占领;英法?路途遥远,终归不安全。“想来想去,最终还得靠自己转到闽北地区”。但具体藏在闽北的哪个地方,也尚未有定论,胡善美说,那时寺内刚好有一个尤溪的和尚,出面建议可以往尤溪内陆移藏,他对尤溪的寺庙比较了解,知道哪个寺庙藏佛经比较安全,为此,该和尚还多次回尤溪踩点,并安排相关事宜。

  涌泉寺有近万册经书,不可能全部转运,一个是目标过大,另外一个时间紧迫。胡善美说,寺内重点挑选了部分经书。老和尚回忆,挑选的经书被僧侣们从山上挑到闽江口。“载经书的船是那种小渔舟,顶上弓着一张帐篷”,寺内的和尚都被教诲,切不可将经书转移一事泄露出去,对于铁箱子内所装的经书,正茂法师并不是非常了解,只记得有“血经”及其他珍贵经文在内。胡善美也感到好奇,但当时老和尚对此事缄口不言,学生们也不敢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