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交流"民心相通" 福建三城市因"海"焕发新活力

17.05.2017  17:21

  在浩瀚的海洋上,曾经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海上通道,它推动着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这条海上通道就是闻名世界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刺桐港、月港的辉煌记忆依稀犹在。岁月如梭,现如今的福建,是海丝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不断转型、升级、蜕变。

   福州:90后女生向往大海 省会城市“沿江向海

  5月3日傍晚,一艘货轮在日本码头靠岸。船上,90后女海员陈雪已经忙碌一天了。她在微信上说:“今天晚上得通宵排水。”这一排水,直到次日下午五时才结束。

  5月5日晚上6点半,船离开码头。陈雪告诉人民网记者,这艘货船常年往返韩国、日本、菲律宾和越南之间,运输的货物大多是沙子、炉渣或者水泥之类的建设材料。本航程从日本水岛到中国台北;卸货后,空船到日本装载货物再运往韩国。

  作为船员,一次出门几个月是家常便饭。航海过程中,手机经常没有信号,陈雪会在微信上提前告诉朋友们即将“失联”。海上生活并不轻松,在微信上记录船上的生活、晒晒在船上秀厨艺的照片是她自我放松的方式。但是,她没有在微信上吐槽过自己的苦和累,更多的是分享一些“心灵鸡汤”给自己打气。

  陈雪是江苏人,毕业于福建航运学校,该校处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旧址。毕业后,出于对海的向往,陈雪选择了当海员,从福州开启了航海生涯。

  福建航运学校原校长陈丽全是一位走过世界各地的远洋船长。他多年来一直倡导培养女海员,他认为这是跟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

  共商、共享、共建“一带一路”正当其时。“亲近海洋,国家就兴旺发达;相反,远离海洋就会衰弱。” 陈丽全说,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300万平方公里的领海,广袤的大海是全人类的共同舞台,中国梦要在跟全世界交往的互惠共赢中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在平等、开放、兼容、公益中推进全世界友好互动。陈丽全鼓励更多女性选择航海,甚至与男性海员组成家庭,“把家建在海上”,这能更好地推动航运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从汉唐以来,福州对外交流频繁。由“海丝”传入的茉莉花,千百年后成了福州市花,唐代福州的甘棠港就是著名的“海丝”贸易港。其后,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驻泊长乐太平港。近代以来,福州港作为通商口岸,更是成了中外交流的窗口。美国加德纳夫妇的中国“鼓岭故事”,也为中外友好交流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福州对外交流更是全方位开足马力。近年来,福州市先后获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新区。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州市委书记倪岳峰表示,福州要东进南下,沿江向海,从一个知道海的城市迈向真正的滨海城市。如今,福州在“多区叠加”的优势中乘风破浪,取得了外界瞩目的成就。

  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把更多的外来人才吸引到了福州。不久前,百名博士生汇聚榕城,考察福州的发展。除了大陆名校的博士,还有从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毕业的博士前来福州寻找发展机遇。如今,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正瞩目福州这片热土。

  “海到无边天作岸”,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福州赶上了“多区叠加”的难得机遇。摆在福州面前的使命就是,凭借政策优势和通过制度创新来扬长避短,做大经济总量以造福民生。

   泉州:“锡兰公主”和阿拉伯后裔们的“走出去

  在泉州闹市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家名叫“惜兰轩”的古瓷小店。店里藏着“锡兰公主”许世吟娥家族秘密的“万里家山狮子国,百年人望刺桐城”对联,横批“锡兰世家”是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的。

  许世吟娥从小就听曾祖母念叨“祖先是从遥远的海上来的”,但她一直遵循古训,保守着家族500年来的秘密。

  20年前,泉州锡兰家族“世家坑”墓群遭到破坏。在泉州土生土长的许世吟娥站出来,揭开锡兰王子在泉州繁衍生息的家族秘密。

  明朝时,许世吟娥的祖先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剌惹到中国,获赐“”姓。因国内政变,他滞留泉州,最终在泉州隐姓埋名,繁衍后代。斯里兰卡政府官员及考古学家数次到泉州,反复求证后确定许世吟娥是锡兰王子的后裔。随后,被称为“锡兰公主”的许世吟娥受邀前往斯里兰卡,受到当地最高规格的接待礼遇,还亲手在斯里兰卡国家公园种下“中斯友谊常青树”。

  今年3月,她从家乡泉州到斯里兰卡,出席中斯建交60周年纪念活动,应邀在庆祝大会上发言。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独立广场,她跟穿着泰米尔、僧伽罗和穆斯林等当地民族服装的大学生一起拍照,留下难忘的美好记忆。在一家公司前,多名当地女职员也开心地跑来跟她合影。

  “锡兰公主”许世吟娥(中)与当地大学生合影

  在当地,许世吟娥看到中国建的机场、高速公路、码头和电厂,也感受到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友好。她说,中斯两国的交往,不仅仅是经贸往来,还有文化交流,甚至有像她这样深入骨髓里的“血脉联系”。

  “我完成了祖先的遗愿,他们滞留中国后一定非常想回去看看。”许世吟娥说,很多在中国的斯里兰卡留学生会到她的店里,品锡兰红茶,听“海丝”故事,还学说几句中文。她准备今年6月再去祖先居住的科特城,希望促成科特城和泉州结交为友好城市。

  泉州和世界各地的友好往来源远流长。安踏、特步、361°等著名运动品牌,都是由泉州阿拉伯人后裔丁氏族人创建的。斯兰集团董事长丁宗寅也表示,他的祖先就是通过“海上丝路”来到泉州,他又循着先祖来时的脚步从事国际贸易。

  古代的泉州是世界的“刺桐港”。如今的泉州,在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近年来,泉州优质产业也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种资源“走出去”,多家本土品牌引入外部资源,在国际市场上采取并购和借壳等形式提高本竞争力。

  泉州敢拼会赢,一首古老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永远唱响积极进取之歌。

   漳州:闽南文化认同感融入“一带一路”倡议

  国道324线漳州路段,有一家长立园艺漳浦花卉市场。这家苗木场,主要种植铁皮石斛,还养了不少火鸡、孔雀吸引游客观赏。

  走进这家苗木场,你问老板在哪儿,十有八九是去骑行了。老板林长丰把花木生意经营到一定规模,就把担子甩给20多岁的儿子林艺兴。有时候,林长丰参加一些民间公益活动,跟一些台湾的朋友打打交道。有时候,则组团去东南亚玩一玩,日子过得潇潇洒洒。

  漳州是“海丝”重要城市。明代,漳州人颜思齐最早率众渡过海峡,对台湾进行大规模拓垦,被尊为“开台王”。千百年来,漳州人和泉州人除了延续海峡两岸友好往来外,还源源不断“下南洋”。只是,林长丰的“走出去”,不再艰辛,而是为了享受生活,同时邀请海外朋友来漳州看看。

  林长丰的苗木场靠近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位于通往东南花都花博会景区的必经之路。林长丰的儿子林艺兴认为,花博会早已成为漳州的一张名片,每年会吸引海内外众多客商参展。他打造特色苗木场,也大有商机。

  在单一经营受到挑战时,林艺兴打算把苗木场做成观光性质的景点,吸引海内外有休闲需求的客人来消费。他要借鉴漳州长泰县的“中国慢客村”的理念。

  “中国慢客村”坐落在长泰县岩溪镇上蔡村,主打闽南“乡愁”文化。“慢客村”临水而建,后方种着大片甘蔗和芭乐。在村中,可以看到村民溪坝上洗衣服的身影;在慢道公园内,几位老人正在大榕树下自得自乐地吹拉弹唱。这样一幅农耕时代的山水田园画卷,让不少回故土寻根的海外游客找到精神寄托。

  “中国慢客村”的诞生,也跟“海丝”有关。10年前,台商林荣瑞创办了福友生态农场。他投资这个休闲观光农场,是要为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的“慢生活”。他提出的“慢生活”理念,跟漳州骨子里的闽南传统文化也很契合。

  漳州大埔村主打闽南“乡愁”文化

  漳州人文鼎盛,是提倡“闲适幽默”的国学大师林语堂的故乡。林语堂在海外定居时,常常思念故土,写文章赞颂漳州的精神家园。漳州人从古至今就在宜人的气候中安享“慢生活”,没有过多的私心杂念。一家人饭后去九龙江边散散步,或者在门前屋后摆张桌子,跟亲朋好友泡泡茶,聊聊天。

  在逐渐摆脱贫困的中国人眼里,漳州人的“乐天知命”渐渐又被推崇。漳州月港是“海丝”重要遗址。月港在明代是民间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月港开启中国大航海时代,也开启以白银为结算货币的“白银时代”。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正在到来的休闲时代,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慢漳州”正在散发新魅力。

  作为福建重点侨乡和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占35.8%,漳州全市旅居海外的侨胞、港澳同胞80万人,归侨、侨眷50多万人。漳州这块“乡愁之地”正成为海外游子们的新乐园,同时也正积极把闽南文化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感,吸引海内外人士到此一游。(林长生)

【编辑姓名:施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