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播出:绕不开的泉州元素
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昨日起在央视国际频道(CCTV4)连续播出,首播时间为3月9日至13日上午9点,重播时间为当日23:15。德化瓷器葫芦瓶、磁灶窑绿釉碟等泉州元素在昨天播出的第一集《航线》中亮相。
该纪录片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国宝档案》栏目精心打造,共五集、每集45分钟,分别是《航线》、《船舶》、《货物》、《港口》和《文明》。纪录片汇集国宝文物、遗迹遗址、古籍文献、知名专家,深入解读、全面展示古代海上丝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用文物讲述海丝故事,用文献回望千年辉煌。
□记者 殷斯麒 吴聪伟 曾广太
海上丝路道不尽泉州故事
“漂洋过海,踏浪远行,我们不能忘记在当今畅通的远洋航线中,最长、最古老的一条航线,是由中国古代先民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在第一集《航线》中,通过文物文献、专家解读等方式展示了这条航线兴起的缘由、发展的过程及兴盛景象。
泉州作为古代“东方第一大港”和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有着许多相关的精彩故事。《航线》中展示了德化瓷器葫芦瓶、磁灶窑绿釉碟等文物,还引用了泉州人曾公亮所著的《武经总要》中关于航海仪器指南鱼的记载,以及南宋赵汝适在泉州市舶使任上撰著的《诸蕃志》中关于海上使用指南针的记载。片中提到泉州港的繁荣,元朝的民间航海家汪大渊两次从泉州出发搭乘商船出海远洋。
“第一集为开篇概述,第二集和第四集中泉州海丝的内容会相对较多。”协助该纪录片团队拍摄的泉州广播电视台对外部主任陈家平介绍,去年9月央视《国宝档案》摄制组来泉拍摄了十天,拍摄了大量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素材,“泉州海丝文物丰富。海丝人物故事精彩,远非全球其他港口所能相比。”
海内外摄制团队聚焦泉州
作为央视国际频道的一线品牌栏目,《国宝档案》是怎么“盯上”泉州的呢?据陈家平介绍,2015年年初在泉州举办了一系列海丝论坛之后,央视就对这座海丝起点城市青睐有加,之后《国宝档案》节目组向泉州发出了邀约,希望能为泉州与海丝文化有关的“国宝”们专门拍摄一期节目。在泉州市委宣传部的推动下,2015年9月开始,双方频繁接触,积极沟通协商。
随着对泉州这座城市了解的加深,《国宝档案》栏目组确定将镜头对准开元寺泉州湾古船、南安九日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德化月记窑、安平桥等海丝遗迹。泉州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历史地位和蕴含的文化得到进一步肯定。从去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摄制组来泉州拍摄,将泉州文化和泉州故事在更广的范围里传播。
纪录片在泉州引发热烈反响
“隔着屏幕仿佛能穿越到千年前的刺桐港泉州,在一片‘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场景中领略当年泉州的辉煌!”泉州六中郑老师看完《航线》后激动地说,纪录片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再现了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千年前的盛况,对于提升泉州的国际影响力有很大的帮助。郑老师表示将介绍身边的同事和朋友观看《海上丝绸之路》,让更多人认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泉州人骨子里就有一股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通过央视大型纪录片《海上丝绸之路》的呈现,更进一步培养了泉州人的海洋思维和国际化思维,更进一步认识到走出去的重要性。”看了央视纪录片首集,泉州学研究专家林少川深有感触地说,纪录片中的泉州有很厚重的历史感,看完非常亲切,必将激发泉州重振海丝雄风的热情;泉州不应停留在古代的辉煌,而要与时俱进,打造升级版的现代泉州,让泉州再度起航,再续海丝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