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洋河水万年长 闽藏牵手情同深
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援藏工作,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项目为抓手,形成经济援藏、人才援藏、教育援藏、科技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弹指一挥间,福建对口援藏已进入第21个年头。21年来,福建共派出7批300名援藏干部,投入援藏资金19.34亿元,实施援建项目700多个,有力推动了林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援藏 幸福指数节节攀
盛夏时节,行走在林芝地区行署所在地八一镇,一条条干净的水泥路面延伸到每一条街巷,路两旁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各种店铺林立。21年来,八一镇已从1995年的5.6平方公里扩展到11平方公里,成为一座现代气息与民族特色交相辉映的高原新兴城市。
傍晚时分,在城中的福建公园内,来自各地的游客与藏族人民围在一起,手牵手,跳起锅庄舞,幸福而又欢快。
福建元素,已深深融入林芝地区。放眼八一镇,福建路、厦门广场、福建公园等一个个福建援建的项目,在当地居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0多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对口支援林芝地区当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1995年第一批援藏以来,我省一直对口支援林芝地区的朗县、米林县和米林农场,第一批还对口支援林芝地区的易贡茶场。2002年开始,新增工布江达县,并与广东省共同援建墨脱县至第六批援藏工作完成。第七批援藏对口支援朗县、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和米林农场。
早在1998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亲自陪送第二批援藏干部到林芝,并深入林芝地区实地考察,与自治区、林芝市领导共同研究援藏工作。
2013年7月,第七批援藏干部进藏,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在欢送会上提出“有志而去,有为而归”的殷切期望。
去年11月底,省委副书记于伟国会见来访的林芝地委书记赵世军一行,表示要进一步深化福建对口支援工作。去年8月,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姜信治和副省长洪捷序到林芝考察援藏工作,并提出新要求。
路通了,水来了,电有了,一笔笔援藏资金、一个个重大项目、一项项民生工程,让林芝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镇大变样,农牧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
第七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李海波告诉记者,福建省历批援藏工作队坚持把大部分援藏资金投入农牧区,把近三分之二的援藏项目建在对口支援的县和农场一线。
据统计,2014年,林芝地区生产总值完成92.86亿元,同比增长10.8%,是1994年末的3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82元,同比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26元,同比增长7.5%。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位居自治区前列。
“有甘甜的自来水,还能洗上热水澡,祖祖辈辈想都不曾想过,这一切得感谢福建来的亲人们啊!”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铺设到家家户户门前,宽敞明亮的农家小院种满果树,两层的藏式新居窗明几净,楼顶装起太阳能热水器……朗县朗镇申木村村民塔青亲眼见证了村庄巨变。
林芝人民说,福建人民援藏以来,林芝地区经历了自1986年地区行署恢复以来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进步最明显、农牧民得实惠最多、民族更加团结、社会局势更加稳定的发展新阶段,改变了上个世纪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一穷二白、财政收入微薄、人民生活贫苦的旧面貌。
培育产业 发展动力更强劲
“南伊沟开发成景区以后,我们一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1984年出生在米林县南伊沟的珞巴族人达宝,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当过伐木工、司机。
达宝的人生转机出现在2009年。随着旅游产业逐渐热络,他进入管理南伊沟景区的旅游公司,最骄傲的事就是把当地的珞巴族文化与游客分享,现在每月收入有6500元,一家人生活富足而又快乐。
米林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援藏队把利用好当地的旅游资源作为发展方向。援藏干部、米林县委书记许永良告诉记者:“旅游业带动性强。吃住行游购,每个环节都争取让农牧民参与进来,让旅游业收入在农牧民收入中不断提升。”
数据显示,2014年,米林县接待游客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1%、19.3%。而在2006年,该县旅游人数不到2万人次、旅游收入不到120万元,对县财政贡献为零。
20多年来,福建坚持科学援藏,在帮林芝地区打基础的同时,把援建工作重点逐步向“造血”转移,把旅游产业打造成支撑林芝地区发展的战略主导产业,同时发展生态旅游、高原农牧、水电能源、藏医藏药等特色优势产业,增强林芝地区的自我造血能力。
围绕这个目标,一批又一批相关项目开始实施:
集中力量对八一镇原来脏乱差最严重的片区进行旧城改造,先后新建“工布印象”一期、二期商业街区,营造了一条条商业步行街和沿河休闲带,以一片片藏式庭院式商业楼集聚了商流、物流、人流,成为八一镇最繁华、最具民族特色的商业片区;
重点实施了旅游产业“十个一”工程,即做大一县(农场)一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个旅游商业服务中心——工布映象二期改造建设;创办一批特色家庭旅馆,增加农牧民收入;开发一个生态旅游景区——比日神山国家森林公园;申报一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藏东南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培训一支旅游骨干队伍,提升林芝酒店管理和导游队伍水平;打造一台特色晚会——林芝地区民族特色歌舞晚会;开拓一个游客市场——闽台游客市场,发挥闽台交流的优势,吸引闽台游客进藏旅游;开通一条直飞航线——厦门(福州)至林芝的航线;拍摄一部林芝旅游风光宣传片。
在文化、旅游业带动下,林芝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轻工业等经济指标都实现两位数增长。
米林农场是西藏4家国有农垦企业之一,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长期实行大锅饭体制,上世纪90年代转轨后开始亏损,员工生活困苦。援藏干部的到来,带来资金和技术,也带来新的经营理念。
为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农场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2012年起,职工扎西凭借多年学习的种植管理技术,向农场承包70个葡萄种植大棚。如今,他每年有近20万元的收入。
第六、七批援藏干部,米林农场党委书记肖华鑫高兴地说,农场于2013年首次实现扭亏增盈,目前,农场打造以观光休闲、水果采摘等为一体的高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奉献真情 留下不走的援藏队
一批又一批来自福建的援藏干部,克服缺氧等重重困难,用行动植根雪域高原,赢得了当地农牧民好评。
2014年藏历新年,帕朗萨村噶地一家人受邀来到工布江达县城,走进“亲戚”张朝阳的家。
一进家门,张朝阳就为噶地的孩子们送上过年的新衣和文具,在询问完孩子们的学习和噶地家里的生活情况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其乐融融。
张朝阳是工布江达县委书记,今年是他在工布江达县的第五个年头。作为第六批援藏干部,在临近撤离的时候,张朝阳选择再留三年,“是因为割舍不下在这结交的藏族朋友”。
工布江达县委副书记、县长甘丹平措这样评价张朝阳:“在他的心目中群众是第一位的,群众的事情无大小。”5年来,张朝阳走访了128个自然村,慰问了430多个贫困户、220多个五保户。
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在当地人眼中,漳州市中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林丽琴是“来自远方的天使”。尽管回到福建已两年多,她的微信号还是“格桑卓玛”,向别人介绍墨脱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说出“我们墨脱……”。
2010年7月,林丽琴随福建省第六批援藏队一起进藏,一扎就是三年,在号称“生死之路”的扎墨公路上往返20多次,在极为简陋和困难的医疗条件下主刀手术26台、成功抢救妇产科危重疾病患42例,被称为高原“铁医生”。在林丽琴和援藏队友们的努力下,墨脱县城内随处乱扔的医疗垃圾第一次实现了集中焚烧处理,县医院第一次有了彩超和管理相对规范的血站。
21年来,福建援藏队深刻地认识到,西藏最缺的并不是资金和项目,而是人才。除了在工作中奉献真情,还要通过智力援藏,才能为林芝地区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此外,为打造一批“永不撤走的援藏队”,林芝地区先后选派350批次5万余人次的专业人才到福建进修。与此同时,实施教育对口帮扶,争取省内重点高校向林芝乃至西藏投放本科生计划,支持福建交通职业学院、三明市列东中学等学校招收培养西藏班学生,设立160万元特困生教育基金和600万元闽藏育才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到福建就学。
去年刚退休的米林县政协原副主席旺青格列说:“工作了那么多年,看着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来了又离开,看着他们为米林县的老百姓奔波忙碌,看着这里一天比一天好,每次离别,当地干部群众都流下热泪,从心里感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