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电商平台创建热的冷思考

25.05.2016  12:23

    一段时间以来,我省 民营 经济中心泉州市掀起了一股电商平台创建热潮。围绕泉州本土的鞋服、食品、水暖、石材、陶瓷等传统产业,一大批相关的电商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总数达500多家。一些制造业企业出于转型的需要,也开始自创电商平台。

    然而,记者从泉州总商会了解到,目前,大多数泉州本土电商平台业绩黯淡,亏损成为常态。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况,引人深思。

    客观地看,在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销售难等背景下,这些为数众多的电商平台确实为“泉州制造”的境内外销售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数据显示,去年,泉州本土电商平台累计实现交易额252.1亿元。

    逾200亿元的销售额,金额已不算小。可是,去年,泉州市电商交易额预计达1800亿元。相形之下,泉州电商平台之相对弱势,可见一斑。值得一提的是,泉州这200多亿元的电商销售额,80%由排名靠前的33家电商平台产生。超过90%的泉州本土电商平台,只占有20%的市场份额。由此来看,泉州大量的中小电商平台处于亏损状态就容易理解了。

      笔者以为,泉州本土电商平台数量暴增,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泉州本土大量产业资本进入了电子商务领域,这是泉州制造业产业优势与互联网优势深度融合的信号。在销售模式电商化的趋势下,这一现象本身值得肯定。但多数平台亏损的局面,也发出了市场预警。因此,对于眼下这股电商平台创建热,必须保持足够的冷静与理性。

      纵析泉州本土电商平台之冷境,有以下深层原因:

    首先,缺乏流量优势。目前,互联网经济领域正在呈现垄断化趋势。阿里巴巴、腾讯、京东这些电商巨头,控制了绝大多数的用户流量。相比之下,大量中小电商平台,由于缺乏知名度,其拥有的用户流量相当有限。而要想取得突破,这些电商平台必须进行大量的推广活动,这就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于实力较弱的中小电商平台来说,难以承受。

      其次,缺乏好的商业模式。从多数泉州电商平台的运行模式看,他们只是复制传统的电商平台的“电子店铺”模式,缺乏突破和创新,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这就使得他们在互联网竞争的大海中缺乏独到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一些平台在投入了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以上的资金后,仍然没有获得应有的用户流量,陷入了持续的亏损中。

      再次,人才匮乏。电子商务作为现代服务业,对从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极高。电商平台在建设、运营、维护、推广等全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一个客观的事实则是,泉州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无论是与北上广深,还是与邻近的厦门等发达城市相比,其城市品位对电商人才的吸引力较弱,这成为泉州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做强的一块短板。事实也印证了这一判断,近年来,不少泉州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后,出于吸引人才的考虑,甚至将平台运营总部迁至厦门、上海等地。

      笔者以为,透视泉州本土电商平台之热潮与冷境,对那些接下来意欲进入电商平台领域的泉州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来说,最为理性的选择是,在投资前,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考量好商业模式创新的具体关节,切勿盲目进入。而对于泉州的制造业企业来说,与其自立门户,不如加强与互联网电商巨头的深度合作,各取所长,各得其所。

 

 

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
  6日,中国(福建)—东盟经贸合作论坛在榕举办。政府
福山郊野公园入选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昨日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政府